歌后陈美龄“50个教育法”,送三个儿子进斯坦福

2017-04-29 00:00:00晴空月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17年8期

陈美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遍亚洲的高学历艺人,巅峰期曾比肩过邓丽君,被人称为“可爱歌后”。她不只能歌善舞,还是个超级学霸——从日本上智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系毕业之后,1994年又取得了斯坦福教育学博士学位。除了歌手,她还以作家、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协会大使、日本癌症协会“微笑大使”、香港浸会大学特别教授等身份活跃于社会,并著有数十本教育类书籍。

不久前,陈美龄携新书《50个教育法》在北京与读者见面,真诚分享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的教育方法,相信对所有的年轻父母都能有所启迪——

全身心投入的母爱

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礼物,就是教育。陈美龄在育儿过程中从不受任何成见的束缚,永远以孩子优先。她坚持贴身照料学龄前的孩子,给他们满满的母爱。三个儿子都是母乳喂养到一岁零八个月为止。在孩子自己提出想独自睡觉前,都保持着和他们同睡一张床的习惯。她工作之外的时间,全都和儿子一同度过。时间少,那就提高时间的“浓度”,全身心投入,爱的表现方式越夸张越好,比如她常和孩子玩“下亲亲雨(kissrain)”的游戏,从额头一路亲到脚底,逗得孩子咯哧咯哧开心大笑,从心底感受到“和妈妈在一起最开心”、“我是妈妈幸福的源泉”。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婴幼儿期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等孩子上学以后,教育起来就顺利多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但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陈美龄绝不体罚或责骂孩子,绝不给孩子植入“力强者控制弱者”的错误观念。第一次发现大儿子金子和平说谎,是在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陈美龄从他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张只考了七十分的试卷,问他为什么一直骗妈妈说成绩还没出来,他解释道:“因为我考得不好……”这句话让陈美龄的心被突然戳了一下,于是,她开始一句一句和儿子交谈,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无论你是怎样的孩子,妈妈的爱都不会改变”。母子俩聊了很长时间,过程中时不时抱一抱,哭一哭,还中场休息一下吃点东西、上个洗手间什么的,居然整整谈了八个小时!从那以后,和平再也不对母亲隐瞒任何事了。

众所周知,要想在学业上有所造诣,强大的自制力是必不可少的。在儿子成为高中生之前,陈美龄都禁止他们玩电子游戏和看漫画,这让很多家长觉得不可思议。在她看来,让孩子亲身体验新鲜多样的生活、读些更有趣味的书,更加重要。

比如,在学习关于下雨的原理时正好赶上下雨天,陈美龄会让孩子放下手头的作业,“快穿上雨衣和长靴去外面吧!”听一听雨水打在地面上发出的声响,在小水塘里跳来跳去,把排水口的落叶弄干净,到绿化区找找看有没有蜗牛……看似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孩子体验之后,不知为何,就会对下雨产生浓厚的兴趣,翻翻世界降雨地图,看看干旱区域的照片,在兴趣盎然中扩大了知识,引发了对未知世界的热情……

如果孩子每天都过着一成不变、条条框框的生活,那么用强制手段阻隔电子产品就很难奏效——搞不好还会破坏亲子关系,所以倒不如给予他们每日都有所不同的刺激生活来得更有效。

晚上睡觉前,陈美龄会讲一些原创的虚构故事给儿子听。从和平两岁左右起,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她自创的小故事叫做“企鹅的冒险”,是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企鹅妈妈为了找到失散的企鹅宝宝,到世界各地去旅行。随着绘声绘色讲述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故事情节慢慢铺展开来。“企鹅妈妈去丹麦,会遇到‘海的女儿’吗?”“她在南非会不会热死啊?”这些问题,每天都牵动着和平的心,他逐渐体会到,只要驱动想象力,人就可以创造出最开心的时光。他们经常举家出门玩耍,钓鱼、远足或是来个短途小旅行,亲子互动很是欢乐。所以,三个儿子对电子游戏和电视节目都没什么兴趣,就是喜欢看书,到了“书虫”的程度。2005年,在母亲的支持下,和平成功考入斯坦福大学。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教育首要目的是自我肯定,最重要的是“不和他人比较”。三个儿子个性迥异,陈美龄集中精力增强他们各自的优点。“快向你哥哥学习”这样的话,一次都没有说过。

二儿子金子升平比哥哥小三岁,从小有艺术气质,情感丰富。他刚上小学不久,有一天突然问:“妈妈,我是不是没有哥哥优秀?”“谁说的?”“学校的女孩子……”原来,大儿子三岁起就跟妈妈学做料理,五岁左右几乎读遍了所有的鱼类图鉴书,称得上是一名小小“鱼博士”,甚至还跟爸爸学会了怎么杀鱼,是学校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为了恢复升平的自信,陳美龄从他对音乐的爱好入手,着力培养孩子的特长。在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教他吉他和弦,开始一起进行吉他练习,升平对此如痴如醉,不管他的话,他可以专心弹上三四个小时。慢慢地,还会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出来,初中的时候把自创歌曲发布在网上,一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音乐成为升平快乐和信心之源,乐器弹奏对于提高注意力来说也是非常有效的活动。

“你能做你自己,妈妈真的很感谢!”陈美龄总是这样发自肺腑地鼓励她的儿子。原先升平拿手的科目只有英语,但由于热爱音乐创作,觉得“要写出好歌词,语言能力很重要”,他自发地拜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而随着理解力的提高,数学成绩慢慢也跟上来了。这充分证明了陈美龄的教育理念:拓展孩子擅长的领域,就能帮助他提高不擅长的。

有一次,陈美龄去参加升平的小学参观日,某位老师以“人类都是卑鄙的”为题,让学生们讲一讲自己或家人卑鄙的事例。轮到升平的时候,他说:“我觉得人类并不卑鄙,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我会好好和他谈谈,帮助他改正。”虽然他的回答被老师嗤之以鼻,但事后陈美龄大大赞扬了孩子敢于坚持己见。

“不要勉强和别人一样,就算被打击,做个‘出头鸟’也要好得多。”陈美龄很重视培养孩子倾听、陈述意见的能力,从孩子小时候起,只要他们在场,一定会让他们参与大人的谈话。家人在一起看新闻的时候,会突然问孩子:“对这个你怎么看?”这样,他们就会在看新闻的过程中竖起耳朵仔细听,努力理解其中的内容。在大人聚会时,也会特意询问“我们聊的这些,你有什么看法吗?”孩子上小学高年级之后,无论什么话题,都可以相对平等地参与到大人的讨论中来。就这样,不善言辞的升平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也有能力说服到对方认同为止。

青春期同时也是在学业上发力的关键时期,从儿子们九岁左右起,陈美龄就开始逐步进行青春期教育,因此,三个儿子都没有出现所谓的叛逆期。有时候也会发生哥哥不耐烦地冲弟弟大声呵斥的情况。但等心情平复下来,哥哥会好好向弟弟道歉,妈妈也会打个圆场,逗逗两兄弟:“不是哥哥的错啦,都怪荷尔蒙这家伙。”

在陈美龄的引导和启发下,多子家庭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大哥和平常常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职责,减轻了父母的压力,自己也获得了成长。三兄弟感情非常好,大的爱护小的,小的尊敬大的,互相支持、信任,令陈美龄非常安心。2008年,升平也跟随哥哥的脚步,成功进入斯坦福大学。

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陈美龄最小的儿子金子协平和两个哥哥一样,也是两岁半上的幼托所,之后,小学、初中上的是同一所国际学校,那里通常课程是用英语进行的,也有教授日语、日本传统文化的课程。这样的双语教育,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也让孩子轻轻松松掌握了英文。

自从两个哥哥都去美国留学之后,协平就成了唯一留在家里的“独生子女”。他毕竟是最小的孩子,比大哥小十岁,比二哥也小了七岁,两个哥哥在家的时候对这个小弟弟一直疼爱有加,甚至还把自己攒下的“私房钱”慷慨相赠,所以他相对来说比较娇气。

2006年圣诞节前夕,十岁的协平决定不再像往年那样费劲地自制圣诞树装饰品,而是花钱从便利店买来一堆现成的装饰用具。陈美龄看到,当时并没有说什么,等到哥哥们回家过圣诞节假期的时候,她提议全家评选“最佳圣诞节装饰品”。协平沾沾自喜地等待着大家的赞美,谁知,大家对他买来的亮闪闪的精美玩意视而不见,却把票投给了从前在家一起动手做出来的朴拙物件。见协平失望得快要哭出来了,两个哥哥笑着提议明天再进行决赛。当晚,协平取出他的美工箱,用彩纸、边角布料、空易拉罐等开始亲手制作新作品,一直忙到深夜,爸爸妈妈和哥哥也都来帮忙,一家人有说有笑,好不开心。在第二天的评选中,协平做的可爱的麋鹿、铃铛,获得全票支持,他开心地笑了。在那一刻,他懂得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才是最宝贵的,金钱买不到亲情、温暖和回忆。

协平的一大特点是善于交际,沟通能力强,小时候吃饭常常因为不断说话而忘记了咀嚼。长大一些后,他最大的武器,就是会笑脸盈盈地将自己的意见做简单易懂的说明,他高超的演讲水平在小学期间就受到了好评。陈美龄一方面赞许他“尽情把内心的能量向外释放”,一方面也告诫他:“比起自己,要多考虑周围的人,不仅是家人、朋友,而是包括整个社会和世界。”为了充分发挥他口才好的优点,协平很小就跟母亲一起参与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街头募捐,在初中时还积极参加所在区域举办的义工活动,高中时候开始则利用暑假时间,参加了在柬埔寨、泰国的义工活动。东日本大地震的时候,也到访了受灾地开展一系列活动。

在忘我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协平成长为常怀感谢之情的孩子,从不抱怨,也没有太多物欲。前几年他从美国的高中回日本度假,陈美龄无意中看见他的旧鞋子,对他说“还是买双新的吧”,但他拒绝了:“完全还能再穿啊。太浪费了,没必要啦。”

协平在和高中老师进行升学讨论时,并不被看好:“几个科目都没考好嘛,进斯坦福恐怕有点难……”听了老师的话,他非但没有泄气,干劲反而更猛了。“迷茫的時候,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这是陈美龄从父亲那里继承的“祖传秘诀”。

协平尤其喜欢这句话,挑战考取斯坦福大学,也是他自己决定的。写申请书的日子里,到了深夜也不停笔。是睡觉还是继续写呢?当然是睡觉比较轻松,所以还要坚持修改。他写了自己亲身经历东日本大地震之后,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哪些影响,陈美龄看过后感动到落泪,因为她见证了孩子勇敢选择最难走的路。一篇小小的论文,乃是一份综合性教育的结晶。协平的论文,可谓浓缩了至今为止他所有的人生。陈美龄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斯坦福大学没有录取的话,损失的可是学校一方啊。”

2015年,协平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得知这一消息时,陈美龄欣喜若狂——哭了!笑了!高呼庆祝,和周围的人拥抱在一起,感觉如同发生了奇迹一般。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回报。

身为三个孩子的母亲,陈美龄形容自己为“牛妈”,因为她刻苦、耐劳、忠心和坚强,与牛的性格十分相似。她为儿子们感到骄傲,是因为“他们都是有梦想的人,而且善良孝顺,不怕艰苦,我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感到欣慰”,而不是因为他们都入读了斯坦福大学。她认为,学生不应以入读名校为目标,“只要能学习自己喜欢的事物,将来能贡献社会,便是一个成功的人。”

编辑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