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鹏
2017年上半年已经结束,赛程过半,各大厂商各式各样的电视新品发布会也都开过了一轮。仿佛昨夜还在眼前的AR、VR热潮已被厂商当作过眼云烟,转而对“超薄”和“人工智能”趋之若鹜。微鲸和小米在4.9mm处华山论剑,科大讯飞、搜狗、云知声以及BAT之间在智能语音技术上摩拳擦掌。行业热点迅速变迁,随着竞争加剧,很多厂商一味追求技术热度却对产品体验将就妥协,是否已经沦为追逐创新的傀儡?
疲软的市场难以支撑互联网电视的野心
为了论证这一点,我们来看看上半年整个中国彩电市场的状态。从第一季度开始,整个彩电市场就呈现出了疲软的状态,销量降幅达到13.5%,零售额也同比下降7.3%,但是平均售价反而比去年同期增长6.1%。
到了第二季度,这种一蹶不振的态势得到了完整的延续。整个四月同比下降了13.0%,中怡康18周数据也显示,液晶电视市场同比增速下降21.4%。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比如不断有新品牌进入,也不断有品牌被淘汰,互联网品牌增长回落;线上的红利正在消退,电商告别高速增长;新消费下用户的诉求开始走向个性化高端化等等。
但是这些就能成为掩饰产品创新尴尬的借口吗?彩电行业从2013年开始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折,国产厂商在面板生产上的不断效仿和学习,使得产量得到了飞速提升,液晶面板的价格也逐渐下滑。到了一个人人都能做电视机的时代,互联网企业长驱直入,他们为电视带来了新的内容玩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将彩电市场价格透明化,将整个行业拉入到水深火热的价格战之中。
互联网企业开始有了野心,想要在电视上做会员、做生态,还要做VR、AR,现在又做人工智能,想要通过互联网把电视变成一个新的物种。
可是这种想法在7年前的3D电视时代早就有了雏形。09年的《阿凡达》带来的3D酷炫效果震惊消费者之后,3D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当时最大的一个彩电营销噱头,几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主动快门式3D、偏振式3D和裸眼3D的电影。
做这些概念的目的都很明确,竞争激烈、利润率越来越低的彩电市场,需要不断推出新的概念、技术,才能持续博得关注,维持生存。然而很多厂商并没有去考虑这些概念是否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
最终内容的乏善可陈和成本的限制导致了3D电视走向灭亡。今天的AR和人工智能电视恐怕也将遭遇这样的局面。并不是说AR和人工智能两个技术会灭亡,3D也没有灭亡,在电影院它仍是大部分人的首选。只不过这些技术选择下放到电视机上的时候,并没有带来使用体验上的革新,甚至是改善。更多的只是一种尝鲜,也许就只有30天的新鲜度,人们便想不起来要用它了。
电视厂商们也证实了这一点。因为去年做过的VR、AR电视他们今年不做了,新鲜劲过了,需要寻找新的刺激点,才能诱惑消费者买账。所以大家都从“阿尔法狗”身上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希望”。
站在风口,永远都只能捕风捉影
人工智能是接下来的风口,的确没错。它经历了三代技术革命,符合“第三眼美女”的定律,面临“大爆发”,但是现阶段,用户仍旧无法愉快地使用它。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目前市面上所谓的“人工智能电视”都带来了哪些使用上的尴尬。首先目前电视上所谓的人工智能是一种语音交互方式的设定。所以就有语音指令的采集、传输、处理、反馈这几个过程。
第一点语音采集。基本上所有的“人工智能”电视都败下阵来。目前的采集语音数据的做法都是通过外置USB设备来实现,这个设备会具备麦克风阵列和摄像头,好一点的还会集成语音识别引擎。但是最大方的厂商,也只采用了4路阵列麦克风。这带来的后果就是根本无法实现躺在沙发上随口一说电视就能听到的效果,得扯着嗓子喊,或者跑到离电视一米远的地方,对着麦克风说话,它才能听到。
第二点语音实际的用途。时隔这么多年,电视上的智能语音助手,只是搜索个电影,调个音量。有的厂商自作聪明在电视机上加入地图导航的功能,难道还要背着电视机出门吗?还有提醒、便签、查询周边生活服务等,脱离了“随身携带”这个前提条件,这些功能有什么意义?
电视是用来看的
互联网电视厂商都有这样一个梦想,把电视上的人工智能助手作为智能家庭的交互中心,就是家里的设备都由电视机来统一管理。但是他们没看到手机这个设备的存在吗?人们既然已经接受了手机成为多数服务场景的功能集成者,那么还需要生活中每一个设备都来充当手机的角色吗?
电视只是用来看电视,做好音画质就行了;洗衣机只是用来洗衣,做好电机就可以了;冰箱只是用来冷藏冷冻食物,做好压缩机就可以了。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专业的设備来完成专业的服务。现代社会的分工协作不是这样吗?
所以越是复杂的社会,越需要细致的分工合作,越落后的社会越需要八面玲珑。科技也是如此与,如果支付宝仍然坚持做社交,那不过是多了一个山寨版的微信而已;如果把互联网电视也集成人工智能、通话、导航、APP,那世界上只不过又多了一个超大号的手机而已。
二次创新,比走捷径更重要的东西
关于电视的创新,没必要如此激进。看似每天都有新意出来,可实际上是在掩盖对产品和创新的敬畏之心,是创新遭遇瓶颈的遮羞布。而电视继续成长的关键方法或许是进行“二次创新”。
比如很多厂商都想把电视遥控器做没了,按键越来越少,甚至直接用手机代替。但是如果克服老款遥控器上的一些毛病,融入互联网时代的交互理念,进行二次创新,那传统遥控器又能得到重生。
传统的遥控器怕丢、不常用的按键较多、文字输入麻烦、不易盲操作。针对怕丢已经有人做出“找遥控器”的功能了,其余的几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在遥控器上加入触控版和手势操作的功能解决。电视上的文字输入并不常用,通过触控手写输入很容易解决;智能电视操作的系统对于手势滑动的操作应该也是天然适应的。
作为电视机的核心,显示技术,虽然很长时间都难有大的技术进步,但品牌厂商还是可以做一些二次创新功能出来,比如加入防蓝光功能、播放不同的内容进入不同的模式。如果这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那还是把重点放在面板、背光和画质引擎上,砍掉一些多余的项目,用块好点的屏更实际。
二次创新比追随热点更需要厂商花费工匠般的精神来打磨产品,虽然不会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累积起来的力量绝对是不可忽视的。
小结
内容冗杂的时代,大众的注意力始终是极度稀缺的,想要博得关注光靠“性价比”模式和“噱头”模式,都不是长久之计。即使现在深受资本的青睐,但迅速膨胀的野心,和触不到地的双脚,终究还是会稀释在内容冗杂的时代当中。打磨产品是根本,卓有成效的二次创新、营销创新才能让稀释变为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