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见狂士,最烦遇庸人

2017-04-29 07:41李前锋
安徽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性格冲突细节

李前锋

如果一定要打分,只能给小说《寻找致富线》(以下简称《寻找》)打40分,因为,它的问题点要比支持点多得多。

文学是一个千面人,既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既可以是风姿绰约的江南女子,也可以是粗犷剽悍的关西大汉。文学的地位时高时低,气质亦雅亦俗,但无论如何“变脸”,它一定要有值得欣赏和品鉴之处。如此看来,读小说,便可视为一个不断和各种性格的人物打交道的过程。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每个读者在阅读时,都想与一个性格投缘的人相逢,自此结为一生挚友,最怕的是经历一番相处,空耗了时间和心血,却一无所获。正可谓不惧见狂士,最烦遇庸人。

《寻找》便是庸者之一,“平庸之人”也!与其相遇,就如同走进小说本身描绘的场景——在东方刚泛起鱼肚白时来到嘈杂的菜市场。一切都是那么粗糙、混乱,无任何兴奋点,只感到一种寡淡和麻木。

麻木来自于平庸。

我们知道,读小说如果能读出人味来,这当是读到了上品,也就是说,小说中要有人。而性格是小说人物的灵魂和支撑,它造就了人物的精气神,也是产生细节的土壤和驱动情节的发动机,在小说中,性格更是搭建人物关系的重梁。《寻找》有着中篇的格局和体量,是有足够的空间来塑造和滋养人物性格的,但是,在那里,男人和女人的性格都是萎缩的、缺乏棱角和斗志的,在推动故事方面,互不支持,毫无建树可言,毫无对抗性可说,如此扁平和笼统,自然难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痕迹。不能留下痕迹的小说,就是一番白说,是庸常话语。

来看细节。在小说中,细节不是白给的,而对于塑造人物来说,这些“琐屑”之事都应该是干货,要个顶个有用。在《寻找》中,作者显然缺乏控制意识,他不厌其烦地描写鱼贩子的那些充满鱼腥味的生活情景,并不惜把一些“残枝”(比如那只猫,不知道上这种道具是为了什么)拿来反复描绘和修葺,形成了大量的语言渣滓,从而对叙事形成了拦截和堰塞,挤兑了事件的主干。鲁迅先生的《故乡》《阿Q正传》也写到了“角鸡、跳鱼儿、贝壳、猹”和喝酒、画圈等寻常之事,但都充满了计划性和目的性,所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才如此鲜活,立意才如此高远,读者的感受才会更加立体和全面。

再看小说的个性化程度。当下,在多媒体教育环境下,读者更为博识和睿智了,他们对阅读是挑剔的,对小说的要求是高的,你的故事可能会永远落在读者的耳朵后面。

《寻找》说的是这么一对贫穷夫妻,他们远离家乡,然后到一个四处都在疯长的城市里谋生。他们寄希望于能用辛勤汗水筑造幸福的家园,然而造化弄人,房价疯涨、二老或死或伤,生活把他们挤兑成一团,原本相濡以沫的夫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裂痕。“女人”为了孩子,心中的道德底线开始松动,忍不住就要走上一条快捷的“致富线”——去做大款的情人。事情到这里并不算完,庸常的是,女人正要宽衣解带时却醒悟了。

这种走向悬崖又回头的故事还少吗?这种技术还少吗?如果连这种套路都不知道,读者一定是寡闻了,一定是“OUT“了。而这种寡闻造成的鄙陋是对读者的极大蔑视和不恭敬,因为,你真是小看了读者,耽误了别人的阅读。—— “文学是尊贵的,像一件瓷器,是有含金量的,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出乎意料的愉悦和快乐!在我们的内心,极有收藏价值。”读者阅读前一定是这么想的,只是不知作者可否想到。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寻找》在这方面一定想得不多。

还有节奏。把握好节奏是形成小说叙事流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形成小说真实性的重要因素。把握不好节奏,小说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在《寻找》中,作者为了尽快把一个良家女子变成一个随波逐流者,无论在细节的设计上,还是情节的推进上,都走得太快了,显得迫不及待、急功近利,从而造成了许多突兀的现象,如女主人公那么快就接受了闺蜜的诱惑,那么快就接受了那个男人的礼物,那么快就愿意上床,又那么快收住了自己。在这个过程里,读者是要看到挣扎的,是要看到多种冲突的,如女人和丈夫的冲突,女人和老板的冲突,女人和生存环境的冲突,尤其是在节点上,人物和自己的强烈对抗和纠结等等。但是,在这篇小说里,以上这些都被概括了,从心理到行动,都失去了铺垫,人物“陡峭化”就在所难免了。诸如这些,使我们不禁想起了好莱坞大片中常用的一种影视叙事技术:最后一分钟营救。即,主人公历尽劫难,即将走向绝境时,奇迹忽然出现了。只是,当那一分钟营救开始时,观众或欢呼雀跃,或痛哭流涕,从而使剧作者有了巨大的成就感,而《寻找》的“一分钟”则显得矫揉造作,勉为其难,读者大有一种被扼颈的感觉,于是,女人的裙子自然也不是女人自己提上去的,分明是作者提上去的了。

当下,市民小说非常兴盛和繁华,随着新生代小说家的个人化叙事的不断崛起和主流化写作渐次衰微,市民小说开始以极多样的形式出现在文坛,形形色色的城市新人类作为故事的主题依次登台。这类小说经过岁月历练,已日臻成熟,亟待翻新。同时,此類写作更为艰难,对其要求也更高。显然,在这种高压之下,《寻找》自然就显得疲惫和捉襟见肘了,但要论价值也还是有的,比如,它会帮助后来者完成一次否定,然后深耕于生活的土壤,见树于思想的陇上。

责任编辑 赵 萌

猜你喜欢
性格冲突细节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猫的性格爪知道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