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收入分配理论研究
——基于库兹涅茨“倒U假说”
张雅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产业结构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推进的必要途径,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需要理论研究和现实情况的统筹分析。本文以“倒U假说”为起点梳理国内外收入分配的研究理论,在整合其理论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乡差异的历史问题和深化改革的现实挑战,提出在我国特殊环境下加快产业机构和分配改革步伐,加强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社会分配问题的有效方式。
经济新常态;收入分配理论;“倒U假说”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显著特征,在此期间,经济市场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跨越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由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向更高经济社会迈进的必经之路。然而,收入分配不均是阻碍经济形态转变的典型阻力。自2003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长期处于全球平均水平0.44之上,2008年达到峰值0.491,虽在后期逐渐回落,至2015年达到0.462的最低值,但效果依旧不显著。而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是否如“倒U假说”所阐述,在经济发展后期有所改善,还是在经济发展的“峰值”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历史问题和现实挑战的特殊环境来研究和解决。
新常态经济(The new normal economy)一般是指某经济体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后,进而增长乏力,转变为经济增速下行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通常状态。2014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开幕式上,习近平阐述了现今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一是增速减慢,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三是加强创新驱动,由要素和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新常态一方面需体现经济增长 质量优先和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原则,另一方面需加强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增长质量优先,即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生活环境。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即加快中高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为发展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与现代工业化建设,做到“经济增长中高速,发展水平中高端”。加强收入分配改革作为保障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要条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必须在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即形成新的需求导向,而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样要求缩小收入差距,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由来已久,由亚当·斯密开始兴起,之后各经济学流派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其中,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代表人物库兹涅茨通过研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倒U假说”,为我国收入分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分别以需求和供给为核心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进行研究,马克思则彻底颠覆资本主义研究起点,强调消除私有制,提出解决社会财富生产与收入分配的矛盾和冲突。新剑桥学派则在以前人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特色理论体系。发展经济学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理论研究,一方面探讨经济增长与功能性收入分配的关系,另一方面更重视收入分配的均等问题,其以库兹涅茨“倒U假说”为典型代表。
(一)库兹涅茨“倒U假说”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公平》一文中提出收入分配差距“倒U假说”,即在经济成长初级阶段,分配不均状态会加速恶化,在经济发展中期达到峰值,最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差距逐渐变小。
库兹涅茨通过实证研究对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通过研究1854至1875年普鲁士的国民经济数据发现,5%的富裕人口的财富占有由21%上升至25%,而较贫穷的90%的人口的财富占有则从75%下降为65%。然而,美国、英国和德国萨克森地区则出现相反的结果。同时库兹涅茨根据各国的时间横截面数据得出,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比处于发展后期阶段的发达国家有更严重的收入不平等情况。因此,他认为一国在经济增长的早期,收入分配差距会随着经济发展增加逐渐扩大,在某一峰值后会有短暂的稳定,逐步得到缓解;在经济增长的后期阶段,随着各部门生产能力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开始缩小,直至趋向于收入分配的平等化。总的来说,在经济的长期增长过程中,个人收入分配随经济发展的变动存在“先恶化,后改进”的“倒U”规律,如图1所示。
图1 “倒U”曲线
库兹涅茨在1955年时对此提出储蓄份额的高度集中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两个方面的解释。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刺激储蓄集中现象,占有多数财富的富裕阶层具有更强的储蓄能力,储蓄所带来的资本累积进一步扩大社会收入差距,因而出现经济增长与分配不平等现象的伴随发生;另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城乡差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经济发展的后期阶段出现改善的原因在于“法律的干预及政策调整”和“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变迁”,后者包括人口结构的变化、财产收入的变化和劳务收入的变化。因此,库兹涅茨认为正是由于政府管制、人口流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三方面作用改善了经济发展中的收入不均现象。
(二)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
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在国内外学者中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Ahluwalia(1976)在对60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与库兹涅茨相一致的结论。Anand,Kanbur(1993)在将Ahluwalia(1976)的研究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后,对包括人均收入、对数人均收入及人均收入倒数的回归函数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论点,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并不具有绝对的单因素影响,在不同的国家其结果也会受到国际环境和国内政策的影响。国内学者试图验证库兹涅茨假说以寻找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发展规律,然而数据以及方法上的差异,导致研究的结论与西方观点有所不同。王小鲁、樊纲(2005)利用计量模型考察多方面因素与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认为收入差距的变动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并不是无条件伴随人均GDP水平的变化[1]。尹恒等(2005)则通过政治模型推导出基于税率变化的经济增长函数,认为偏好税率的水平会影响社会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同样也有学者从分析“倒U假说”内在机理的角度来研究其中国的适用性问题。陈宗胜(2008)以公有经济为起点分析收入差别“倒U假说”,对劳动差别、劳动供求、剩余/生计比以及两部门转换等公有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收入差别呈“阶梯形”不断提高,即不同的经济体制会造成“倒U曲线”的峰值变化和上下移动[3]。李实等(1998)则以我国省际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国情出发,认为城乡壁垒、地区壁垒的区域间制度障碍是加剧收入不平等分配的重要原因[4]。总的来说,库兹涅茨“倒U假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跟随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为今后的学者提供了研究方向[5],无论通过经验数据和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是多因素影响的相关分析,以及理论本身的内在机理进行再研究都试图找到解决一国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问题的有效答案。
“倒U假说”为解决一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研究方向,而理论的再创造需要在研究其内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特殊情况进行开展[6]。“倒U假说”与我国现行公有制社会经济制度的结合要求学者从理论研究起点上对其进行修正,而在研究过程中,现实问题的考量同样重要,我国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差异的历史问题以及经济新常态下收入分配改革的时代挑战都需要加以结合分析[7]。
(一)公有制经济条件的起点要求
库兹涅茨“倒U假说”重点强调私人资本积累、具有私有特点的城市化、人口比重、行业结构以及政策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紧密联系,同样是影响收入差别的主要因素[8]。在公有制经济中,资本积累和资本收益由国家或集体进行和占有,积累率的高低并不直接影响社会财富在居民之间的分配,是通过影响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间接影响收入差别,并且其影响效果与私有制经济正好相反[9]。在城市化影响方面,由于城市和农村所有制关系不同,城市主要是国家公有制,人均收入较高且分配更加平均,农村则是土地等生产条件及分配方式差异较大的集体经济,因而城市内部的收入差别不同于私有制经济,反而小于农村内部的收入差别。在政策措施上,遗产税、财产税和累进所得税以及建立社保体系等政策调节收入差别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影响效果还有待考证[10]。而在人口比重与行业结构的研究上,由于计划生育以及公有制经济的影响,更多地反映为劳动差别和劳动供求对收入差别的影响,且影响并不明显。
国内陈宗胜学者结合公有制经济特点,提出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强调公有经济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因素如劳动差别、劳动供求、剩余/生计比、公有资本积累、人口在部门间的转移等,其研究思路基于单一公有制下一元经济情况,认为在各个阶段,私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均高于公有经济收入差别曲线。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创新推动的创业浪潮下,民营资本的参与和增长势必打破一元经济的前提假设并成为不可忽视的资本组成,公有制经济的研究起点应该向现在开放而特殊的市场经济转变。
(二)城乡收入差异的历史壁垒
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已全部取消农业户口,进行各项户改方案,标志着在我国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户籍制度造成城乡收入差异的历史壁垒依旧会对现行的收入分配改革造成影响。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发展思路及其产生区别化的政策措施,造成农村发展速度远落后于城市,导致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近六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如图2所示)。即使突破城乡割裂的二元分配机制,但从总体上统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所带来的差异仍然需要调整和完善,这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在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最终表现于收入分配的非均等性,这是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长期落后于城市,是农村收入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因此,城乡分割所导致的收入来源和保障两方面制度缺陷不是取消户籍制度就能得到及时解决的,还需要各方面的政策完善与支持。
图2 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此外,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是抵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扶持农村创业扶持政策、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带来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而在农村建设的初期阶段所带来的甚至可能长期存在的收入问题同样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经济深化改革的现实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驱动力转变引发新的矛盾给收入分配改革带来一定压力,具体可能造成国内财政政策和收入分配风险规避政策无法有效实施。从国际经验看,经济转型期中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依旧不可小觑[11]。经济深化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区间下移会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从而影响再分配调节力度,不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12]。另外,经济增长速度降低意味着新增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而缺乏就业竞争力的低收入群体相对优势减弱,生活压力的增大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因此,经济增长速度区间下移时期,收入分配政策规避风险的难度加大,情况更加复杂。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突破低收入陷阱以后的国家,可能存在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而不能上升到发达国家行列的经济状态,即“中等收入陷阱”。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新常态经济决定经济增长速度下调,进而使得国民收入分配“蛋糕”相对做小,收入差距的市场调节作用减弱,而收入差距拉大带来高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而占人口大多数的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有限,又会进一步制约经济增长能力[13],带来收入差距增大和经济发展滞缓的恶性循环。
因此,在利用“倒U假说”分析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应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差距、经济新常态下的政策支持以及收入分配各环节中的保障政策都与库兹涅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研究的资本累积方式、城市化影响、政策调节等方面不同,在对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中应该整合多方面因素考察我国的客观经济规律。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深水期,历史问题和现实挑战需要与理论基础相结合,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向和政策要求。化解收入分配问题,既需要从整体把握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要求,还应该以产业结构改革的现实背景和城乡差异的历史问题为源头进行解决,以加强社会保障作为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平等正义。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税收等工具的调配作用。总体上把握公平优先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收入调节法律法规,具体施行向劳动者倾斜的企业工资收入政策,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缩小行业及部门内部收入差距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另外,利用税收工具调节收入与财富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是新常态经济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推进综合财富税制改革,促进财富分享公平。推进产业结构改革,以创新带动市场活力。推进产业结构改革,需要从总体上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结合区域内资源特色以及产业发展历史要求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生产要素优势集中的地区转移以提高产业效率。另一方面,缓解收入分配的差距,需要做大现有的市场“蛋糕”,用高新技术创新刺激国民经济发展,增强市场活力,增加市场资本积累,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村建设投入,促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强农村建设投入需要在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应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组织精简、服务深入、贷款灵活”等特点,增加涉农金融机构数量、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保证涉农贷款与地区的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等政策,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机构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涉农金融机构的缺陷和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扩展农村金融体系的覆盖范围,更有力地推动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目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尤其是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直接相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以公平优先为原则,构建全民共享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转移力度,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去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扶持发展贫困地区,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缩小与城市社会保障的差距,减少地区差异。提高社会保障惠及面,加强对农民工、残障人员、低保家庭等的社会保障,缓和地区内部收入差异。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长期规划和全面部署,加快产业结构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主要内容,加大农村建设投入,减少城乡差距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攻坚任务,而加强社会保障是经济新常态成果的有效保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深水期的各项问题需要团结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疏通问题源头,预防问题隐患,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1]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
[2]尹恒,龚六堂,邹恒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茨假说[J].经济研究,2005(4).
[3]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两种收入差别理论之区别——关于公有制“倒U”理论与库兹涅茨“倒U”假说的新比较[J].学术月刊,2008(2).
[4]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J].经济研究,1998(4).
[5]杨钟馗.中国收入分配变迁解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6]陈宗胜, 高玉伟.关于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的讨论与验证(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3).
[7]高玉伟.关于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的讨论与验证[J].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3).
[8]何玉长.结构调整与分配改革:新常态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J].学术月刊,2015(9).
[9]李婷,李实.中国收入分配改革:难题、挑战与出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5).
[10]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J].东南学术,2011(1).
[11]王韧.城乡转换、经济开放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研究[J].财经研究,2004(11).
[12]张慎霞,耿国华,朱艳红.经济新常态下收入分配改革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6(2).
[13]张世伟,吕世斌,赵亮.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基于基尼系数的分析途径[J].经济评论2007(4).
[责任编辑:吴祝平]
2017-03-16
张雅婷,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学。
F812.4
A
1672-1047(2017)02-0072-05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