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钟鸣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不同位置胸交感链切断治疗手汗症与术后代偿性出汗的关系
饶钟鸣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目的探究在手汗症的治疗中胸交感链不同切断位置的选择给术后代偿性出汗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胸交感链切断治疗的手汗症患者80例,按照其胸交感链切断位置的不同为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切断位置在T2-4交感神经链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切断位置在T3-4交感神经链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组间对比手汗症治疗效果及术后发生代偿性出汗的几率。结果两组均取得了100%的治愈率。对照组术后1日代偿性出汗发生率为60%,有5例(12.5%)为重度出汗,6个月后依然有1例(2.5%)重度出汗,代偿性出汗发生率为15%,而研究组术中无重度出汗,术后1日代偿性出汗发生率为10%,6个月后发生率为2.5%。研究组始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T2-4交感神经链,T3-4交感神经链更适合进行胸交感链切断,在确保疗效显著的同时,患者术后发生代偿性出汗的几率更低。
术后;代偿性出汗;不同位置;胸交感链切断;手汗症;关系
现阶段在,治疗手汗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胸交感神经链切断(切除或夹闭)手术,但是患者术后容易出现代偿性出汗等并发症,患者若出汗情况严重,将会影响到术后生活质量。探究此并发症的出现原因,主要在于临床对胸交感链不同切断位置的选择。本文选择2012年10月到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手汗症患者,试探析T3-4、T2-4两个不同的交感神经链切断位置与术后代偿性出汗之间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胸交感链切断治疗的手汗症患者80例,按照其胸交感链切断位置的不同为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切断位置在 T2−4交感神经链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切断位置在T3-4交感神经链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①研究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3~73岁,平均(53.66±10.72)岁;手掌出汗程度:中度13例,重度27例。②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4~72岁,平均(53.74±10.68)岁;手掌出汗程度:中度15例,重度25例。
1.2 方法
术前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多项检查,确保患者可以耐受手术。术中为患者气管插管并进行全麻,令其上半身呈45°半坐半仰体位,于双侧侧腋中线下方的第3肋间分别取一切口,置入胸腔镜,然后在第4肋间取操作孔,避开主动脉弓,在腹腔镜图像的引导下为患者切除胸交感神经链中的T2-4(对照组)或T3-4(研究组);同时,为患者沿着肋骨表面向外作侧延伸切开,长度约为20~30 mm,确保潜藏的旁路神经纤维可以被切断。术中始终监控手掌温度,若掌心温度升高其变得干燥,手温度上升1℃以上,则可停止手术,为患者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日、术后6个月的代偿性出汗发生率,并统计各组重度出汗患者总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取得了100%的治愈率。对照组无论在术后1日还是术后6个月,其代偿性出汗发生率与重度出汗患者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汗症疗效及不同位置给术后出汗状况带来的影响 [n(%)]
手汗症起病于植物神经功能出现紊乱,目前其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发现对患者胸交感神经进行切断或切除操作可以有效治疗此疾病。但是通过临床观察能够发现,许多患者在术后发生代偿性出汗,其原因主要在于患者所切断的位置有所不同[1]。本文为两组患者分别选择T2-4与T3-4两条交感神经链进行切除,从结果可以发现,位置的不同不会影响手汗症的治疗效果(见表1),只是胸交感神经链切断位置在T3-4的患者其代偿性出汗的发生率更低,重度出汗的患者更少,而切断位置位于T3-4的患者则更容易在术后发生代偿性出现,重度出汗患者也占比更高,CYYTJXYY(P<0.05),其原因在于交感神经链本身具有非常复杂的功能与结构,切除的越少,对患者机体功能的影响也就越小[2]。
腹腔镜本身乃微创手术,对患者伤害较小,但在胸交感神经链切断位置的选择上,依然要更加谨慎。从研究结果可知,神经切除位置大小与代偿性出汗发生率呈正相关联系,因此临床应为患者选取损伤更少的T3-4切断。
[1] 许建新,林建生,康明强,等.胸腔镜下不同节段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09): 832-833+836.
[2] 陈惠国,黄邵洪,谷力加,等.T2-4与T3-4交感神经链切断治疗手足多汗症术后代偿性出汗比较[J].新医学,2011,42(11):714-716.
本文编辑:王雨辰
R655
B
ISSN.2095-8242.2017.02.2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