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奎
(哈尔滨儿童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分析
宋 奎
(哈尔滨儿童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目的 探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和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各自疗效,从而对比分析其疗效。方法 抽取我院2016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并随机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传统组,每组各25例。腹腔镜组实行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组实行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最终通过对两组患儿的术中情况、术后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对比,不同手术下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不同,腹腔镜组患儿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都显著低于传统组。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方面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
作为一种先天性疾病,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期早,且在儿科较为常见。此种疾病多发生在男性中,且在男性右侧,左侧较为少见[1]。小儿腹股沟斜疝难以自愈,因此需要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传统上我们习惯上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来对这一疾病进行治疗,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腹腔镜逐渐应用到医学中,因此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也成为了一种可取的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为探讨这种方法的疗效,我院将2016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分组实行了不同手术,通过对比疗效效果,发现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效果令人满意。本次具体观察和研究详情如下。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6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并随机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传统组,每组各25例。
腹腔镜组:共25例,其中男24例,女1例;患儿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11岁,平均年龄(5.1±1.3);单纯性斜疝。
传统组:共25例,其中男25例,女0例;患儿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10岁,平均年龄(4.2±2.1);单纯性斜疝。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斜疝的位置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手术前六小时禁止进食,将小便排空,在患儿平卧姿势下给予患儿麻醉。
传统组:实行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单侧疝于皮肤横纹处切,双侧于正中切,两种切口长度都约为3 cm。逐层切,最终解剖疝囊并缝合,高位结扎后逐层封闭切口。
腹腔镜组:实行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将气腹压力维持在8~12 mmHg,用针式腹腔镜观察病患情况,穿刺位置为右下或左下麦氏点,缝合钩针需用丝线穿刺,线一头留于体外,一头刺入疝囊颈的外侧。后用另一根相同线,将两根线缝合,最后结束气腹即可。
1.3 观察指标
研究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情况(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手术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经过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两组患儿的最终记录结果分析,发现两组患儿的术中情况有明显差异,其中腹腔镜组的患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组。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术中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术中情况对比(±s)
注:研究后比较差异,P在0.05之内。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腹腔镜组 25 28.7 ±13.1 1.5 ±0.8传统组 25 48.4 ±11.9 5.5 ±1.6 P<0.05 <0.05
此外,两组患儿的术后情况也有明显差异,腹腔镜组患儿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术后情况对比
作为儿科的一种,小儿腹股沟疝比较常见和多发,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斜疝[2]。这种疾病通过手术可以得到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通过疝囊高位结扎术,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起到较为良好的效果,但是其会伴随着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阴囊水肿、切口下积血积液等情况,手术效果不是很理想。随着科技的发展,腹腔镜逐渐应用在医疗行业,其微创的理念能够减少小儿痛苦,因此,逐渐应用到儿科的一些疾病治疗中,小儿腹股沟疝就是其中的一种。
本次研究通过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手术中和手术后的疗效都明显好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它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减少了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患儿痛苦,也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让患儿家属减轻经济负担,而且其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较低,由此可见,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相较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效果较好,是一种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秀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上大力借鉴和推广。
[1] 周 凯,杨向东,等.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5(8):123-124.
[2] 洪永文.传统小切口小儿疝束高位结扎术与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7):150.
本文编辑:李 豆
R726.1
B
ISSN.2095-8242.2017.07.12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