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声音
作家周梅森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个在场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可能脱离现实的政治生态,《人民的名义》是应运而生。当然,这里有个契机。过去近十年我一直在写这个小说,写了就扔在那,隔了很久又接着写。这类小说发表、出版都有一定的阻碍,电视剧更是不容易拍。过去有关部门认识上和政策上都有偏差,对密切关注现实的文艺作品、对触及到诸如腐败之类问题的小说和影视,认为可能是负能量,似乎闭眼不看,就不存在似的。现在情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次三线联合,小说、话剧、电视剧,同时比较顺利地出来了,完成字数近一百万字。小说描述的H省政治生态极其糟糕,腐败触目惊心。这种情况在我们今天的现实中是存在的,那有什么不能写的呢?如果怕这怕那,作品就没法写。在揭示赵立春、高育良、祁同伟这些腐败官员的同时,我更着力描写了新来的省委书记沙瑞金和反贪局长侯亮平等人物,面对腐败现实的严峻斗争,着力刻画了李达康、易学习等一批务实官员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近日,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刘心武接受华西都市报专访,他说李劼人是自己“最崇拜的中国作家”,他称李劼人是被遗忘的文学巨匠。李劼人的小说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大河三部曲”。其中,创作于1935年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是其公认的最出色的作品。在刘心武看来,小说文本具有魅力,比什么都重要,而《死水微澜》“文笔好极了”!“真真是可以令人羡慕的笔!”郭沫若也曾高度评价这位昔日同窗的写作技艺,称赞其凭借着各种典型人物,把过去了的时代,活鲜鲜地形象化了出来。著名汉学家、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曾说:“对能够阅读并欣赏中国文学的人而言,鲁迅、李劼人、沈从文……显然是足以登上世界文坛的。”而如今,李劼人其人其文却鲜为人知。不仅学界和文坛对李劼人的研究和关注甚为稀少,近年来李劼人的代表作“大河三部曲”推出新版,各方反响亦颇为冷清,令人唏嘘。刘心武曾在一场读者交流会上向来宾力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结果有听众问:“作者名字是哪三个字?李杰仁?”“李劼人曾凭借超高的文学造诣享誉文坛,但随着时间流逝却逐渐被边缘化,遭受冷遇。”刘心武为此惋惜不已。“李劼人的文学成就,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价值和地位被严重低估了。是时候捡起来了,他不能再被埋没了!”刘心武言辞恳切说。
著名作家王蒙日前来到四川省图书馆,向广大读者讲述“永远的阅读”。讲座一开场,王蒙就鲜明地指出,要永远阅读。他从古人对待阅读的态度讲起,指出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大家都十分推崇阅读,也诞生了很多倡导读书的名句。有人质疑,阅读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其实,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王蒙说,读书读得多,各种道理就知道得多,从阅读中习得人生智慧。在王蒙看来,读书也是锻炼思维的最好方式。“你可以看手机,浏览各种东西,但这种方式锻炼思维的强度,和读书相比差得太远,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主要途径是通过语言和文字。”王蒙认为,一个人能从阅读中得到的东西是无限的。王蒙说,读书要有一种能力,就是能分析、能辨别、能选择。“怎么做呢?恰恰是既要认真读书,又要不断质疑,不断地回答这些疑问。”在王蒙看来,阅读是快乐的,但有两种快乐,一种是表面的,“傻子”式的快乐,读到热闹、搞笑的内容笑一下;另一种则是苦读,克服了困难、无知的阅读。“阅读的时候瞪大眼睛,在看的时候还需要查查字典、问问老师,这种快乐是浅阅读所没有的,是其乐无穷的。”王蒙说,他主张的是苦读、攻读,超前读书。
作家赵本夫日前在新书《天漏邑》的发布会上接受采访,他说:“从萌发、构思、准备,到最终完成,差不多用了10年。”赵本夫坦言,在《天漏邑》中,不少细节、人物语言,上一分钟还不知道,写到那里时就突然出现了,有种灵感即兴而来的感觉。赵本夫说,自己在小说创作中,除了追求好看之外,更加看重的一个东西,那就是作品内涵的丰富性。谈起对一个作者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赵本夫表示,最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的积累。“一个作家有没有分量,就是看他的积累,积累就是我们的分量。事实的积累、生活的积累、艺术手段的积累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赵本夫说:“我觉得写作不在于写什么,在于怎么写。文学不要急,我认为写作是个温暖的事情。莫负读者,一旦急功近利,这部作品就很难了。”“阅读文学作品是快乐的事,没有人会为了沉重去看小说。”如此,赵本夫说,自己经常把小说写得好玩、幽默。“如果读者读《天漏邑》时能感到片刻快乐,我也会因此而快乐。如果能从作品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那于我就是意外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