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胜利小学,吉林通化,134001)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是以创新思维为基础的,音乐是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之一,不仅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对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模式下,通过挖掘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的自主评价等来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各种出类拔萃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在歌唱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歌唱,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人感情丰富、人格高尚。培养和增强自信心,使人变得坚定执着,对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在歌曲的选材上,选取了流传广泛、脍炙人口、朗朗上口而又通俗易懂的优秀少儿歌曲和外交歌曲,这些歌曲优美动人的旋律与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结合面而成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达到了教育目的。小学音乐课堂的歌唱教学中,学生利用自己各自的方式方法和独特条件如发声、用气、共鸣等力求将歌唱得更好,本身就蕴含着很深刻的创造。
二、在营造想象力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声音是音乐的载体,想象是音乐的翅膀。学习音乐离不开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感受音乐作品过程中,只有发挥想象力,才能真正感受音乐,才能发现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各种策略培养学生联想。例如,在学习《会跳舞的洋娃娃》这首乐曲时,作者就营造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想象:先让学生感受三拍与两拍的强弱,感受其中不同的情绪。然后,通过演奏电子琴让学生感受节奏。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其中的节奏,这样,学生也跟着节奏模仿起来。他们做出了各种动作,有的做切菜动作,有的做洗衣服的动作,还有的模仿敲键盘的动作等。在遇到强拍时,有的学生能用较快的动作或用响亮的声音来表现。在遇到弱拍时,学生的动作表现得很轻,或做出小心翼翼的样子。从学生表现出来的样子可看出孩子们的可爱,于是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肯定,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
三、简单器乐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发挥、创造性的培养,同时让他们有成就感,而器乐学习的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理念。因为器乐进课堂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艺术实践,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学生对音乐多方面的爱好,训练音准和节奏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能够很好地扩展音乐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的演奏活动,实际上是艺术创作活动,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自己的作品的理解是难以表现出真情实感来。
四、在音乐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边唱边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用动作来表达情感,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如人教版《两只小象》这课时,学生们都想出了用手当作小象的长鼻,做出了“钩一钩”、“握握手”等动作。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有些学生模仿洋娃娃、有些学生模仿小熊的动作等,随着乐曲的韵律进行表演和创编,学生们敢于表现自我,在活动中也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大胆表演,让爱好舞蹈的同学和着音乐舞蹈,其他同学则可以打击乐器,教师则可以指挥,充分调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还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动爱跳的性格。所以这些不但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欣赏音乐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欣赏音乐作品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何辨别音乐作品的优劣,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特点。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经过小学时期的形成与发展对问题的分析已具备了一定的选择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总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他们能够抓住旋律、节奏、韵律等,从而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解释作品内容。例如,在欣赏《动物狂欢曲》这首优美的乐曲时,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学生能根据乐曲内容来展开想象:在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各种动物在自由自在地生活;鸟儿在唱歌,大象在河边散步,斑羚在奔跑,青蛙在水中游泳。从学生这样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如果学生能根据作品展开想象,而且有具体的思维意象,就充分说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发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音乐本身就是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