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的诗论与新时期旧体诗词文体地位的重申

2017-04-27 15:48戴勇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4期

戴勇

摘 要:旧体诗词文体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体,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场域中占据着强势的文体地位。不过,自“五四”文学革命以降,由于新诗的崛起,旧体诗词强势的文体地位受到严峻挑战。进入新时期尤其是世纪之交国学热潮来袭之时,旧体诗词文体再次成为人们讨论创作的热点,《中华诗词》杂志刊载的诗论为旧体诗词文体在新时期的重申居功至伟。

关键词:《中华诗词》 诗论 旧体诗词文体 重申

汉民族文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诸多的文体样式,如舊体诗词、骈文、传奇、戏曲等,在这些文体样式中,旧体诗词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体。所谓民族文体指的是最能代表某一民族文化基因及文学特征的文体样式。旧体诗词以其特有的诗行和韵律特点反映出了中国诗歌的美学风范,这是其他民族文学所无法比拟的。相对于小说、散文、戏剧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无论是文体诞生和绵延持续的时间,还是文体的渗透及影响力,旧体诗词这个民族文体占据着最为核心和最为强势的位置。具体而言,早在春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即已诞生,在此之后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骚体诗风靡一时,至唐宋时期则成就了旧体诗最为辉煌的时代。明清以后随着小说、戏曲文体的兴起,旧体诗词的盟主地位开始下降,但其重要影响并未随着小说、戏曲文体的兴起而消亡。旧体诗强势文体地位是建立在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上的,其根本原因是“诗歌与书法、绘画等艺术相融合,将汉字在形、义、音各方面的美结合得天衣无缝,并将汉字的美发挥到了极致”{1}。归根结底,诗歌文体的强势“是一种语言美的强势”{2}。在骈文、传奇、戏曲文体身上,总能看到诗歌文体的影响因子,诗歌也总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这些新文体的肌理内,并在其发展变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新诗文体的出现,加上现代白话小说的蓬勃发展,旧体诗的文体地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诗歌内部新诗与旧体诗的抗争及来自其他文体的挑战。

众所周知,“五四”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思潮极大地压制了旧体诗的文体地位,旧体诗无论是发表传播的媒介,还是在青年读者群中的吸引力都在迅速降低。新诗逐渐开始取代旧体诗的盟主地位。随着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艾青等新诗人的成熟,新诗的创作队伍迅速壮大,新诗的传播空间及媒介大大超越了旧体诗。所以就诗歌内部发展趋势而言,新诗的出现逐渐开始削弱旧体诗在文学史上的强势地位,旧体诗的文体地位在“五四”以后经历了被遮蔽疏离、复苏初兴等漫长的阶段。旧体诗在诗歌内部世界中一直与新诗文体争夺话语权,疲于奔命,再也无法像在古代文学语境中那样居高临下地对其他文体进行渗透,其强势文体地位继而逐渐被消解和淡化。此外,随着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白话小说在“五四”时期迅速成长,中国小说的发展开始逐渐与世界文学接轨,就世界文学发展趋势而言,小说文体的主导地位已渐趋成为事实。在此背景下,诗歌文体的整体地位已开始下降,与新诗苦苦纠缠的旧体诗更是举步维艰。

进入现当代文学语境后,诗歌的文体地位较先秦两汉乃至唐宋时期开始下降的事实已是有目共睹,尽管新时期初期,新诗发展过程中的朦胧诗一度在文坛上掀起巨大浪潮,不过此浪潮也只是昙花一现,曾在“五四”时期引领文学潮流的新诗文体遭遇困境。与此相反,旧体诗却因国内各种刊物的不倦努力开始竭力重申其重要的文体地位。在众多旧体诗词刊物中,《中华诗词》杂志可谓不遗余力。该刊创刊于1994年,刊物起始时为季刊,现在为月刊,刊物发行量年均在两万五千份,是年均发行量最大的诗歌刊物,亦是权威的旧体诗词发行刊物。《中华诗词》杂志针对旧体诗词在新时期文学语境中生存的原因及旧体诗词文体地位的重要性展开了大量的叙述。

一、旧体诗词能够在新时期生存发展的原因

作为汉民族的民族文体,旧体诗词文体始兴于春秋时期,先秦两汉过渡,至唐宋达到高峰,明清时期开始下降,至“五四”以后地位堪忧。尽管如此,旧体诗词仍然顽强生存,并未由于现代白话小说、新诗的崛起而被置于文学的殿堂之外。回顾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旧体诗词文体,其能绵延不绝至21世纪的中国文学语境中并仍有一席之地,顽强的生命力可见一斑。中华诗词学会原会长孙轶青在中国政协第八届五次会议上发言:“传统诗词所以具有顽强生命力,最大原因有三:一是传统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字特殊规律的产物。它具有民族特点和中国气派,易懂,易记,易于传诵,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传统诗词经久不衰最根本的原因。二是传统诗词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名篇如林,名句如珠,又长期处于中国文学的主导地位,渗透于小说、戏剧、曲艺、歌舞、音乐、美术、书法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三是诗词形式毕竟是一种载体,可以服务于不同内容,与时代同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文字的变化,传统诗词也必会有所创新,出现新的诗体,但作为具有格律特点的诗词形式,将永远存在。”{3}孙轶青主要是从旧体诗词文体的诗行韵律特点、旧体诗词的主导地位以及旧体诗词的包容可塑性三方面阐述了其之所以在今天能够重焕青春的原因。无独有偶,常文昌也从旧体诗词的生长性和增殖性两方面来考察旧体诗词的生命力,他认为古典诗词即旧体诗词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原诗的意义基本不变,后人读了有同样的感受,道出了人人心中皆有而笔下所无的体验。因为人类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在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国度仍有许多相通之处。二是脱离原诗的语境,将名句提出来放在新的语境中,使其产生增殖性。三是古典诗歌还有一种艺术创作的借鉴意义。{4}常文昌所提到的旧体诗词第一个层面,即是诗词的永久艺术魅力问题。众所周知,诗歌是人们情感自然流露的载体,古往今来,时代在变迁,不过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却是永恒的。在古代诸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离别情思,“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爱情誓言与忠诚情感在当代社会也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正因为如此,从中国文学发展的纵向看,“中国文学史,首先是一部记载着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伟大诗人的诗歌史。历代诗人笔下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名篇,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珍宝和精神财富”{5}。以《诗经》《离骚》、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旧体诗瑰宝奠定了新时期旧体诗词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二、旧体诗词文体地位的重要性

旧体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诗词》杂志刊载的多篇文章,论述了旧体诗词文体之所以能够展现汉语艺术魅力的原因及旧体诗词文体在中国文学走向全球文化語境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杂志中有多篇文章分析了旧体诗词文体散发艺术审美魅力的原因。王国钦在《诗词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学的艺术英华》中,从汉字的结构、汉语词汇的特点及汉语的声韵平仄审美形态着手,认为:“我们汉唐民族的语言,集形、音、义三者为一体,以其丰富的信息储藏、深厚的文化含量、悠久的演化历史、稳固的语汇构成和独特的审美感觉,成为承载人类历史、表达思想感情、描述理想追求的最佳记录工具。而中华诗词这一优秀的民族艺术,正是能够借助汉语自身优势,发挥汉语多种特性,展示汉语艺术魅力的最佳文学形式。”{6}

另一方面,旧体诗词文体在全球文化语境中的作用。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要走向世界,振兴民族文学必不可少。旧体诗词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文学的艺术结晶,要想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语境中有一席之地,振兴旧体诗词,传播旧体诗词,任重道远。钱光培在《在世界文化同一化中的中华诗词》中说:“在今天的世界背景下,重振京剧,重振民族民间艺术,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并使它们重新融入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7}如果从“走出去”的角度来看,旧体诗词无疑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体样式。因为诸如小说、散文之类的文体,其他国家民族都诞生了无数具有世界文学价值意义的作品,而旧体诗词是集汉字的形、音、义于一体的文体样式,有着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21世纪的今天,重振旧体诗词的意义即在于此。

综上,《中华诗词》杂志刊载了众多当代学者、作家、名流关于旧体诗词文体在当代历史地位价值的诗论,这些诗论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了旧体诗词的文学价值及社会意义。如果说软实力是强国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旧体诗词文体亦是这个软实力的重要构建部分。旧体诗词在数千年之后的今天复兴,见证了这个民族文体的强大生命力,而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亦是传承和发扬这个民族文体。

{1}{2} 张国风:《诗歌的文体强势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3} 孙轶青:《应当提高传统诗词的地位和作用——在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的发言》,《中华诗词》1997年第2期。

{4} 常文昌:《古典诗歌的生长性与增殖性》,《中华诗词》2001年第4期。

{5} 孙轶青:《重振诗国,奋力前进——在庆祝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十五周年大会上的报告》,《中华诗词》2002年第3期。

{6} 王国钦:《诗词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学的艺术英华》,《中华诗词》1998年第4期。

{7} 钱光培:《在世界文化同一化中的中华诗词》,《中华诗词》199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