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柏林召开的国际标准会议,有一个与情感有关的界面标准正式立项,媒体报道一语醒目:“机器人将有望‘动感情”。这个叫做“情感计算用户界面框架”的项目由中国科研团队提出,后续还将产生情感分类和表达、情感计算功能接口、情感数据集等标准。“有温度的机器人”大概就要登场了。
那些重复动作的岗位,机器人正在替代人工,机器人在流水线上不会请假,不会闹情绪,动作更快,还不要发工资。过去认为并非简单的操作,人工智能正在进入,无人驾驶走近的步伐远非一两个自动驾驶意外事件可以阻挡,被视为智慧劳动的律师服务机器人可做得更加精准。围棋冠军接连败给机器,更使创造力领域不再是人类独占,冠军们或许仍比机器有创造力,但机器按部就班地取胜,使冠军的创造力不像是在对局而更像是在赌局。写诗、做文章、热线对话,机器人也做得有板有眼。现在,机器人还要产生情感,有多少事情是必须人来做不可的呢?
当然可以举出不少来,例如创新型研究、设计机器人、管理指挥等等。然而,社会并非人人都做得了那些事,也绝对不需要人人都要去做那些事。我们还可能说,机器人也创造新的岗位,例如去生产机器人,例如当快递小哥。不过,生产机器人也是可以机器化的,送货机器人的出现未必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机器开始具备“自学习”能力,具备“自我增强技术”,甚至创新型研究、设计机器人、指挥管理也可以由机器人搞定。
人工智能在大踏步取代人,从“经济理性”“产业升级”“国家战略”等方面来看,都是得要顺应的潮流。而人將到哪里去,那些在与机器进行岗位竞争中失利的人,要获得怎样的岗位,还是没有准备好答案的事情。这样的情形,工业革命以来貌似多次发生,但实则不然,过去一直是机器在进行人力替代,现在是机器正在进入智识替代、智能替代,接下来还可望进行智慧替代、情感替代。这与马车被汽车替代,车夫可以转行当司机大不相同。
体力被替代时,我们说人最可宝贵的是智慧,而不是挑起三百斤。当智慧被取代时,我们会说人与机器最不一样的是情感。人之为人的独特性质,在没有人工智能以前,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理性”。机器计算终于颠覆了“理性”作为人之独特性的至上地位。但现在机器人又将会动感情了,人还有什么是机器所无而人才独有的呢?
唯一可以欣慰的,大概是人天然是“通用型”的,可以做这,也可以做那,自自然然、不知不觉就可以完成。即使再专门的专家,他还知道饿了吃饭、乘车上班、跟人聊天、朋友聚会、接送小孩等等。而机器人暂时还全是专门化的,战胜围棋冠军的机器人不会使焊枪也不会驾驶汽车,“通用机器人”还没有出现,暂时也似乎没有出现的必要。人类还没有充分了解自己大脑的“算法”,因而无法造出像人体简捷经济的通用计算工具。
但人是通用的、综合的,顶什么用呢?只是区别于机器而已,现代社会尤其不以“通用能力”“综合能力”来评判人的价值,也不在意和使用人的“通用能力”“综合能力”。现代社会以人在任何专门领域的单一技能是否精湛来给予岗位、发给工资、评价地位。
现在,我们还是在人类社会成员之间关系上,理解“人类共同体”。我们很快就将在与机器人的关系,稍后可能还将在与克隆人或者“增强人”的关系中体味到共同体的含义,但无论文化上、伦理上、社会心理上,我们还难说有了与机器人共处、共享世界的准备。人类是否有一天将不得不与机器人“共治”社会,“人治理人,机器治机”的两制模式,谁说得定。甚至人类是否会被机器人抢班夺权,这还只是科幻作品中有的提问。但人怎样与智慧机器相处,可能已算不得是未雨筹谋而只是稍作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