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核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2017-04-27 13:33吴忠良
紫光阁 2017年2期
关键词:液态内核尺度

吴忠良

有一次,一位地球物理学家做关于“地球内部物理”的科普讲座。讲完后,听众中一位大妈站起来和蔼地说,“孩子,你讲的问题太‘深了”。的确,深度2900千米左右的“核幔边界”,深度670千米左右的深源地震,深度200千米左右的“软流圈”,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的确是“深”了一些。但一个不可不知的事实是,这些看上去很“深”的东西,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地面算起2900千米深度以下,据推测是液态的地球外核。正是在这个液态外核中,通过电磁流体的某种流动形成了“地球发电机”,形成了我们身边的地磁场。地磁场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作为一个屏障,保护我们不与来自太阳和太空的辐射进行致命的直接接触;它作为一个指南,给航空、航海(当然也包括导弹飞行)提供了方向:它作为一种“指示信号”,使地球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微小的“地磁异常”找到地下的矿产。

因此,如同我們脚下的国土,需要我们精细地画出它的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我们国土上的地磁场、重力场……,尤其是它们的变化,也需要通过精密的测量,进行系统性的标绘。其实,在全球化时代,只关注自己的国土是不够的。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由“大”变“强”、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就更不能只关心自己的脚下了。而即使是在我们自己的脚下,也还有很多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对,我想说的就是地震。

地震的分布,在空间上是有规律的,地球物理探测是揭示这种规律的重要手段。地震的发生,在比较长的时间尺度上,例如在百年尺度上、在十年尺度上、在年尺度上,也有很多科学认识:现在,百年尺度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可以服务于防灾;十年尺度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可以服务于备灾;年尺度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可以服务于减灾;地震发生后的灾害评估,则直接服务于救灾。比年尺度更短的时问尺度上的地震的规律性,现在的科学认识还很不够。地球物理是向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发起冲击的“主力部队”之一。

从地震的震源所辐射出地震波,在穿过地球内部的过程中,也把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带给我们。如同钢琴调音师通过倾听音调来寻找钢琴中的瑕疵,地震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地震的记求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在2900千米深度以下可能是“液态地核”的推测,“液态地核”中还可能存在一个固态的“地球内核”的推测,以及地球的内核可能与地球木体具有不同的自转速度的推测,都主要来自对地震信号的分析。另一方面,地震信号的分析技术,在地下核试验的检测和识别中又具有独特的价值,为监测禁核试条约的履约而产生的(类似于“法医学”的)“法证地震学”,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基础研究。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我们对地球物理基础研究的意义有了更深刻、更直接、也更痛切的认识。地震之前,一些长期从事的基础研究,并不被广泛地了解和认可,“有什么用处”是经常提出的问题。但恰恰是那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用”的基础研究,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这种教训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多。任何突破性的东西,都需要长期努力,而且必须以大量的探索和积累作为必要的成本,否则,也就不能称其为“创新”了。这是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这一规律,就要受到惩罚。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比前面“无意插柳”更具教育意义的是那些在工作中“卡脖子”的事情,恰恰是那些平时很多人认为“似乎还看不出多少创新性”的“坐冷板凳”的基础性工作。

因此,地球物理,与我们十分关切的能源、资源、环境、减灾、国防、安全,都有密切的关系;地球物理科技产品,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社会安全服务、民生服务、国防和外交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球物理科技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议程是,一方面,要紧紧地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与国家地位相称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为全国地球物理科技的发展提供平台和共享资源;另一方面,要关注和发展下一代关键技术,占据地球物理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猜你喜欢
液态内核尺度
液态金属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基于嵌入式Linux内核的自恢复设计
Linux内核mmap保护机制研究
2017年中外液态食品机械行业大事记
浅谈液态渣的显热利用和工艺技术
宇宙的尺度
内陆核电厂放射性液态流出物“近零排放”探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