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吉林通化,134100)
摘 要: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十分引人深思和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入手,逐渐深入剖析,从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现如今,人们已经不仅仅关注医学观念上的有关身体、生理上的“健康”的含义了,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健康。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时代在不断地更新,面对日益激烈地竞争,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重,像工作中的压力,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学业上的压力等等。成年人往往对压力的排解有着较好的承受能力,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心智还没有成熟,面对排山倒海般的升学压力,往往感到无法排解。加上我国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从小到大都是一家的中心,心理普遍比较脆弱。更有甚者,由于家庭关系的破碎,如父母离异、失去父亲或者失去母亲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现状,都使孩子脱离了应该具备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如果这么大的心理压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排解和疏通的话,后果是很严重的。近几年,有关学生因为面对学习压力,没有得到适当处理,所以酿出悲剧的新闻屡见不鲜,给其自身和家庭以及学校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只关注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教育,而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就现今存在的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营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良好影响的外界环境
创造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对于学生来说就像他们的家一样,是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学校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因此,干净、文明、舒适、安静的校园氛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校园中的凉亭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花园里生机勃勃,校园里花红柳绿,芳草茵茵,学生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这些怡人的窗外风光无时无刻不在洗涤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人文气息的感染,在幸福中受到教育,自然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一个有利的途径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所授学科无关,所有的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中来,以挚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要以学生本身的发展为出发点,适时改变师生关系,诚心地和学生拉近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学生的特点,适时采用因材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今的学生喜欢和老师交朋友,喜欢经常和老师谈谈心,讲讲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学生喜歡你了,进而才会对你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为他们觉得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老师,才能让自己的“朋友”开心,也因此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和别人的交往能力,以后才能更好地去适应即将要去奔赴的社会,这无疑会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
其实,如果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恶语相向的话,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自卑心理。有一些教师,凭主观心理,往往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科落生更是全部否定,甚至进行语言的侮辱,这必然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逆反心理及不良影响,可能还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一点点进步和细微的改进只要适时地进行恰当的夸赞,就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贬低,要以一颗仁慈的心对待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今后甚至一生的发展,应引起家长和教师的一致重视。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使每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以此面对将来即将要面对的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蒋伟:关爱差生赏识差生[J]甘肃教育;2003年S2期
[2]王彩虹:“爱己教育”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
2010年15期
[3]周忠玉:给孩子的一封公开信[J];中学语文;2009
年09期
作者简介:李玲(1983.09-),女,籍贯:吉林省通化县,现就职于吉林省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职称:中教二级,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