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吉林通化,134100)
生活中的事和物虽复杂多变,但是只要以饱满的爱心执着地去拼搏去闯荡,事物总是会朝着人们的意愿来发展和改变。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也一样需要保持饱满的爱心和执着的努力。
后进生通常容易受人指责和歧视,他们内心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宽容。每当老师和同学误解并指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不满、委屈和压抑,从而产生对抗心理。所以,教师只要对“后进生”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爱护,就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接受教育。我班学生马某,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打瞌睡,扰乱课堂纪律,不按时完成课后作业,顶撞老师,任课老师都对他很反感。为了教育好他,我通过一些途径弄清了原因,原来是他父母已离异,这无疑给他年幼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因而使他对身边的人没有亲近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不遵守校纪校规,甚至彻夜迷恋武侠、言情小说,来以此寻找新的精神寄托。我知道他也渴望有人能理解他、亲近他、关心他。于是,我便经常和他谈心,告诉他,父母的离异的确是家庭的不幸,这已经无法改变。作为子女的在短期内自然很难接受,我很是理解。但是一味地陷入在对此事的怨恨之中,既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能改变父母离异的事实。只会越来越疏远父亲母亲,同时还给自己增加无端的痛苦。学习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及时省悟,把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高中阶段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到那时一切都晚了,世间没有后悔药,最终你只能收获到父母亲失望和痛心的泪水。我的谆谆教导起到了良好效果,几周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郁郁寡欢了。与此同时我还告诉全班同学不要歧视他,要主动和他交朋友,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经过多方面的工作,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并且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马某的转变告诉我们,只要尊重、信任、平等地对待“后进生”,用自己的真诚去呼唤他们的心灵,我们的教育就会达到目的。
一、寻找“闪光点”,扬长避短
作为一个工作细心的老师对“后进生”心中细微的变化和生活中的一舉一动都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特别是能够找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对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能及时而恰当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快感,从而增强自信心,以激励其进步。我班另一学生陈某,因家居县城,在读小学和初中时,因和周围一些辍学的未成年人交往较多,从而沾染了爱撒谎、抽烟、骂人、打群架、无视校纪校规的不良习气,确实是班上的“老大难”。但是该生却有一个明显的优点——乐于助人,热心为同学服务,关心集体荣誉。于是我就充分肯定他的这点长处,多次和他谈心。我告诉他,当一个人来到世上,无论做什么,做大事或做小事,都要受到人们的评价。其实谁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都给予自己肯定,这也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这更是人的本性。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缺点,但是只要你肯取长补短终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在我和学生陈某多次交谈之后,我让他担任生活委员,负责班上的卫生清理工作。他不但对工作认真负责,还克服了纪律性不强的缺点,逐渐杜绝了吸烟等不良习气,能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二、坚持不懈,耐心转化
后进生的转化过程需要经过醒悟、进步、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反复”说明了转变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后进生内心世界往往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自信与自卑、努力与懈怠、开朗与忧伤、上进与堕落、独立与依赖交替发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持之以恒,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按照“反复——巩固——再反复——再巩固”的规律,深入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以前我班上的学生李某原来只是纪律性不强,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服教育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改变,能较好地遵守纪律,学习也比原来认真了许多。可是就在半学期后,却突然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沉迷于网吧。发现这一变化后,我立即找到学生了解情况,问为什么会这样做。开始,该学生拒绝和我进行交流,不解释其中原因,似有难言之隐,面对这种情况,我主动去家访了解情况,才知其父患了重病,家庭经济本来就困难,现在无力供她上学,打算让她去打工以缓解家庭困难。对此,我又找她谈了一次,对她的家庭状况深表同情并在班级进行捐款得到了班级同学的热列响应,让她和班上那些优秀学生坐在一起,并且鼓励她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利用闲暇时间给她补课,让她完成学业。同时还组织班上学生干部到她家看望她患病的父亲,劝导不要让孩子辍学。尽管如此,丁某仍对继续学习信心不足,迟到现象时有发生。有一次她迟到五分钟,我没有批评她反而表扬了她:“你昨天迟到十分钟,今天只迟到五分钟,有进步,相信你明天能更早地来班级上课。”果然,从第二天起她真的再也没有迟到过。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的进步更大了,纪律性更强了。几周后,在班上纪律性强、学习好的同学的带动下,告别了网吧,并认真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毕业后考上了一个非常好的大学。
每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素养的形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不懈地努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邢淑兰.改变评价方法,消除学生自卑心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
[2]卢士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作者简介:孟祥志(1984.02-),男,吉林省公主岭市人,现供职于吉林省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职称:中教二级,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