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有价”意不在偿
再看“固废治理”
新华网——聚焦“洋垃圾”之困:
昨天、今天和明天:“洋垃圾”所造成的危害已引起国人警觉。环保部、海关、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守土有责”,需要加强监管,为百姓守好安全的关口;同时应当“苦练内功”,建立有效的环保废物拆解处理再利用体系,取缔违法小作坊,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新华社——新闻分析: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意味着什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于今年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同时参照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再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
固体废物环境风险高, 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大,一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环境管理的重点。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较多的国家之一。201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6亿吨,是欧盟的2倍,日本的30余倍,其中人均产生量是日本的3倍。
固体废物量大种类多,部分废物具有一定的综合利用价值。从环境风险角度来看,需要关注固体废物生产、转移、利用、处置等多个环节,又与其他污染物不同的是,固体废物具有二元性的特点,其本质属性是污染性,同时具有资源性,这些都成为环境管理的难点。在固体废物管理的多个环节中,社会治理水平和全民参与的深度都起着重要作用。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专家认为,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将倒逼前端立法、制度、规范不断完善,带动后端资源化产业发展,最终有助于实现垃圾减量的目标。
除了从政策制度上实现废物减量和分类之外,我国也在不断探索废物治理模式的创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便是创新之一。让社会更多参与,问治于民,问策于市场,通过政府与市场合作,建立专业的固废处理产业园,从前端到后端,从生产到处置,对固废管理和治理做到全链条和信息化的监控,将彻底改变固废治理难、危害大的局面。
问治于民不仅是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更是要深化公众参与。我们应转变对公众监督的固有偏见,将环保NGO和公众的监督作为行业健康发展的推动器。同时,号召呼吁更多人参与到废物减量化的生活实践中,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充分发挥NGO的宣传科普功能,转变公众对废旧电器等物品的处理理念,改变不愿为废物处理付费的理念,使公众正确认识固废处理的科学方式与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