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丽娴
【摘要】江门市陈白沙小学为发挥名人效应,擦亮白沙文化品牌,近年来,学校秉承“博雅至善”的办学理念,传承陈白沙文化,通过“雅境熏雅、雅师育雅、雅行生雅”三雅教育凝神聚力打造儒雅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德育管理探索出了一条深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雅境 雅师 雅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76-02
为了发挥名人效应,擦亮白沙文化品牌,近年来,我校始终秉承“博雅至善”的办学理念,传承陈白沙文化,通过雅境熏雅、雅师育雅、雅行生雅“三雅”教育凝神聚力打造儒雅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德育管理探索出了一条深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我们的做法是:
一、雅境熏雅 ——夯實白沙特色文化,营造优雅校园
1.修建校门,彰显白沙特色文化
校门设计元素有书卷、茅龙笔,简洁大方,又有气势,形状为“白沙”拼音字母“b”和“s”的变形,自然贴切,使白沙文化色彩更加浓厚。整个校门的设计象征白沙学子遨游书海,展翅飞翔。
2.建设陈白沙先生雕塑文化小广场,突显白沙特色风貌
广场以陈白沙先生雕塑为中心,先生一袭长袍,手持书卷,目光温和,一脸慈祥地注视着每个白沙学子,像是对每一个孩子寄予厚爱与期望。每天上学一进校门,孩子们都会迎面见到慈祥的“白沙先生”。 白沙先生仁爱孝义、诚信守礼、勤学静思、知疑求新的高尚品格深深地记刻在孩子们心中。
3.重新布置走廊文化和宣传橱窗 ,凸显白沙人文内涵
校园内设置了“陈白沙先生文化墙”“茅龙书苑”“白沙之星”等主题宣传栏,教学楼一楼至四楼的走廊文化分别以“立品立德”“修行修身”“求新求异”“崇文尚艺”为主题,将白沙先生“立诚明善”“涵养躬身”“知疑求新”深入其中,把陈白沙的文化内涵活化成校园环境的教育元素,让孩子们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二、“雅师育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儒雅教师
1.以白沙先生“自得之学”影响教师
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白沙先生的“自得之学”“心学涵养论”。通过学习,使大家对白沙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进一步懂得白沙先生的“自立、贵疑、觉悟”的学习方法。并要求大家向白沙先生学习,做一个“有涵养”的人,做到“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2.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学校为了引导教师多读书,适时为教师们推荐好书,购买了大量图书。如:《学会优雅》《赏识你的孩子》……为每一位教师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要求全校教师不仅要阅读,更要学会反思和记录。
3.“儒雅教师”系列活动,滋养教师专业精神
为增强教师儒雅内涵,我校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雅教八条”和“好教师10涵养”等雅行细则,成就教师的细节修养。举行“涵养教师,儒雅形象”礼仪培训活动、开展“讲教师礼仪、塑儒雅形象、重师德规范”主题活动等等。
三、“雅行生雅”—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文雅学生
1.抓好“白沙君子”养成教育,创建文明校园
如:二月份开展“自主学习白沙君子”活动、三月份开展“文明有礼白沙君子” 活动等等,通过中队活动课、星期一班会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等,狠抓雅言雅行养成教育,使“白沙君子”之德蔚然成风。
2.营造读书氛围,创建书香校园
一是开展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评比活动。二是在校园四个楼层的走廊上设立了四个校园书吧。三是每年四月份隆重开展“图书漂流”活动。除此以外,我们还开展了讲故事比赛、制作图书推荐卡等活动,大大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
3.推动创客教育,创建创新校园
学校以陈白沙先生独创茅龙书法的创新精神为本源,开拓进取,创建了14个校级创客社团,23个班级创客社团,让孩子们在科学教育特色活动中眼、手、脑、嘴都动起来,深层次的开发创新能力。
4.举办新生“开笔礼”活动,创建典雅校园
“开笔礼”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启蒙学习仪式。我校结合时代的特点,古为今用,古今结合举办开笔礼仪式。借由仪式中的“正衣冠、叩拜先师、朱砂启智、击鼓鸣志、赠书送礼、启蒙描红、诵读经典、知恩谢礼”等环节,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在庄重的仪式中感受到入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以此激励孩子们珍惜读书机会。
5.举办师生书画摄影展和文艺表演,创建艺术校园
例如:今年艺术节的主题是“传承国学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内容包括“张扬个性,追逐梦想”师生书画摄影展和传承国学经典文艺比赛两个系列。其中摄影作品以“孝”为主题,旨在传承“孝贤”白沙传统。我们通过这两个系列的艺术活动,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做一个有涵养、会学习、有自信、敢创新的快乐儿童。
只有我们精心打造“三雅”教育,坚持秉承“博雅至善”的办学理念,真抓实干,不断追求卓越,师生儒雅的言行一定会蔚然成风,“博雅至善”的办学理念在校园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定会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秦有朋《白沙文化精要》,责编:邓祥俊 司徒明德;2013年9月第一版
[2]刘兴邦《白沙心学》,责编:袁卫华,2012年7月第一版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