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华,商琼琼,王秀菊,徐殿红
(1.滨州医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3)
腹部定位卡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中的应用
王庆华1,商琼琼1,王秀菊2,徐殿红2
(1.滨州医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3)
目的 探讨腹部定位卡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10月在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住院且需要注射胰岛素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8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法相同,注射部位不同。对照组采用传统上臂三角肌或臀大肌轮换注射法,观察组采用腹部定位卡进行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腹部定位卡可有效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糖尿病;老年患者;腹部定位卡;胰岛素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统计,2013年世界有3.8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5.9亿[1]。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1.6%[2],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规范治疗和严格的血糖控制,胰岛素注射治疗已成为最有效、不良反应最小的重要治疗手段[2]。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通常是上臂三角肌和臀大肌外上部,常有局部注射不良反应发生。本课题尝试将腹部定位卡应用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中,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6年1月—7月,选取滨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需要注射胰岛素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8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在65岁及以上,参照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患病时间在6个月以上;(3)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4)空腹血糖在8.0 mmol/L及以上,糖化血红蛋白在7.5%以上;(5)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肾、眼、足和神经病变并发症,病情不稳定,精神障碍和老年痴呆,同时患有肿瘤接受放化疗的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65~78岁,平均(64.5±8.5)岁。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65~76岁,平均(63.5±
7.5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每次8~48 U,3次/日。出院后教会患者在家自行注射胰岛素,每隔两周复查或电话回访,指导患者用药和注射胰岛素。
1.2 方法
1.2.1 腹部定位卡的制作 将抗张性和抗撕性强并能随意折叠的厚纸张裁剪成长轴为40 cm、短轴为30 cm的椭圆形卡片,见图1。卡片的中心为肚脐部位,并剪直径2 cm的圆孔作为肚脐的标志,在腹上区中央做一标志作为①,沿顺时针方向,每隔2~ 3 cm进行标记,分别为②、③、④、⑤、⑥、⑦;在腹下区中央做一标志作为①,沿顺时针方向,每隔2~3 cm进行标记,分别为②、③、④、⑤、⑥、⑦。在卡片肚脐部位左右5~10 cm的范围内分别按顺序标记数字,部位对称,数字间隔>3 cm,并在数字上打上小孔,①~⑦即为周一至周日的皮下注射顺序,这些小孔指示的部位即为注射部位,每次注射后揭掉1个数字,腹部定位卡悬挂在患者床头卡旁,方便使用。
图1 腹部定位卡
1.2.2 注射方法 观察组采用腹部轮换注射方法,即按照腹部定位卡的指示部位按顺序进行注射,注射部位选择脐上下5 cm左右或10 cm范围内(除外脐周2 cm),左右上下交替,两次注射点间距2 cm以上,避开皮肤破损、瘢痕、斑或痣的部位。护士1周内只需按照小孔序号进行顺序注射,满1周后进行对侧轮换,连续2周。2周后依次变换腹部定位卡的位置和角度。注射前先使用腹部定位卡定位,并做一标记,再进行消毒注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上臂三角肌或臀大肌轮换注射法。所有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按时检测血糖、尿糖变化,观察和记录皮下注射区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出现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瘀血,皮下硬结,皮肤凹凸不平或肉眼可见局部皮肤增生突起,注射区皮肤红肿,皮下脂肪萎缩则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s)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提示糖尿病是进展性疾病,初诊糖尿病即有约50%胰岛B细胞损失,随着时间的延长,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当胰岛B细胞损失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3]。此外有研究表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通过短期胰岛素治疗,能够缓解糖毒性,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和生活质量[4]。
表1显示:观察组患者注射区皮下出血、瘀血,皮下硬结,皮肤凹凸不平或肉眼可见局部皮肤增生突起,注射区皮肤红肿以及皮下脂肪萎缩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中应用腹部定位卡具有四大优点:(1)定位准确,减少了胰岛素随机皮下注射的发生;(2)增大注射轮换面积,有效避免重复注射,使腹部注射部位均匀,疼痛感较轻,减少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减少了因护士轮班而需要反复交班和记录注射部位的麻烦,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4)操作简单,无需复杂记忆,实用性强,规范工作程序,出院后患者可在家自行注射,保证药效。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腹部定位卡的方法与传统注射法相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说明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和注射次数的增加,在有限的注射区域内,做到部位轮换,可有效减少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腹部皮下注射具有注射面积大、腹部温度恒定、不受运动的影响、较其他部位具有可视性的优点,便于规范操作和有序管理。若护士对注射部位采取无规律注射,会导致注射点过于密集或稀疏,使注射密集部位出现肿胀、硬结、脂肪萎缩、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胰岛素的治疗效果[5]。胰岛素注射部位多选择皮下脂肪较多、皮肤松软的部位,如腹部(避开脐和膀胱)、手臂前外侧、大腿前外侧和臀部外上1/4。主要是因为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脂肪组织,而且没有较多的神经分布,注射时不舒适的感觉相对较少[6]。
老年糖尿病患者腹部定位卡的应用实现了有规则轮换注射部位,减少了皮下出血、瘀血,注射区皮肤红肿和皮下硬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了胰岛素的效果,增加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1 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1]陈俊春,孙丽凯.腹部轮换注射定位卡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9):27-28.
[2]胡鹏,于晓霞.2型糖尿病病人应用不同类型胰岛素注射用针头的注射时间和停留时间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800-802.
[3]何叶,王俊星.同伴支持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3,18(13):49-51.
[4]刘云谷.糖尿病患者在同伴互动支持模式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36-138.
[5]程婵婵,孟朝琳,吴小彬.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在初次使用胰岛素门诊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5,22(6):42-44.
[6]陈兆杰,刘殿媛.胰岛素访谈工具包在老年糖尿病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6,37(2):477-479.
R195
B
1671-1246(2017)08-0155-02
2015年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5WS0502)阶段性成果;2016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ZR2016HM26)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