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行为

2017-04-26 08:30孙静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问卷医学意义

孙静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行为

孙静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目的 调查某医专临床大学生的健康行为情况,实施干预措施后进行效果评价,为开展大学生健康行为培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某医专2014级部分临床专业大学生用自行设计的健康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实施综合性健康干预措施1年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后临床大学生有害健康行为的发生率下降,且绝大部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健康行为干预对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健康行为是有效的,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培养工作。

教学过程;健康理念;健康行为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培养其健康行为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预防医学教师,我们的使命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健康的理念,教会大学生学会如何健康快乐地生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为探讨大学生健康行为培养的有效措施,笔者于2015年对某医专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为期1年的健康行为干预研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旨在为今后继续大力开展大学生健康行为培养工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医专2014级528名临床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92名(占36.4%),女生336名(占63.6%);年龄最小18岁,最大22岁,平均年龄(20.17±0.94)岁。

1.2 健康和健康行为的定义

1948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现代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1]1986年《渥太华宪章》进一步延伸了健康的定义,指出“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资源,它不仅是个人身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每个人都必须有能力去认识和实现健康的状态,努力满足需求和改善环境”。同时强调,健康的维护主要依赖于自我保健与预防措施[1]。

人类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统称为健康相关行为。按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有:基本健康行为,戒除不良嗜好,预警行为,避开环境危害,合理利用卫生服务。危害健康的行为有: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致病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行为[1]。

1.3 方法

参考《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大学生版)设计本课题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一般情况和健康行为情况。

干预前调查大学生的健康行为情况(基线调查),发放问卷528份,收回有效问卷50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5%。实施为期1年(跨两个学期)的干预措施(预防医学课堂教学+健康课堂教学+健康行为互助小组活动+学校环境支持+家庭支持)后,再次发放问卷528份,收回有效问卷50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8%,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1.4 干预措施

1.4.1 预防医学课堂教学 预防医学是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目的[1]的一门学科。预防医学强调群体健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合理营养与健康、环境卫生与健康、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职业卫生与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等课程内容,不断向大学生强调健康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1.4.2 健康课堂教学 每周1次的健康课堂是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健康课堂,向大学生传授更加具体、直接的健康知识,并加以实践和应用分析。比如,生活中如何做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如何进行适度体育锻炼,以保持理想的体重;如何休息,以保障睡眠时间和质量;如何做好预警行为,适时避开各种有害环境因素;如何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紧张生活事件,以保持心理健康;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卫生服务,以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等。课堂中对大学生提出的自身健康行为问题进行实时解答和正确引导,用各种途径实现教学目标。

1.4.3 健康行为互助小组活动 每周1次的健康行为互助小组(按寝室组建)活动,让大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健康行为养成和坚持的方法与经验,发挥同伴的监督支持作用,逐步帮助大学生改变各种健康危险行为。

1.4.4 学校环境支持 创设支持性的校园大环境,由教务处和学生处协同负责“健康课堂”的时间安排,做好大学生晨练、体育课、运动选修课的师资和时间安排等;总务处负责食堂、运动场地和器材的管理,推荐科学的烹调方法(少油少盐、减少煎炸等),协调做好健康饮食(如增加粗粮、蔬果等)供应工作;由团委和学生会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为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提供有利条件。

1.4.5 家庭支持 假期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宣传父母的健康行为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健康心理、良好个性、健康行为和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性,取得家长对本研究的支持与配合,经常督促大学生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坚持有益健康的行为。

1.5 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调查时调查对象由教师组织,经调查员详细讲解,统一填写问卷,在限定时间内统一回收。回收问卷时调查员及时检查问卷的应答情况,发现遗漏和错误及时补答。质控员对每个调查群(班级)的问卷按5%的比例抽查。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各进行问卷调查一次。

1.6 统计学分析

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临床大学生的安全行为情况

对2014级临床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1个月内过马路不走人行道的大学生有298人(发生率59.1%),干预后经常发生这种不安全行为的大学生降至172人(发生率34.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去1个月骑自行车时双手离把、骑自行车时打闹、骑自行车时逆行、骑自行车时带人和骑自行车时闯红灯的发生率在干预后均有所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去1年曾无安全措施游泳的学生有48人(发生率9.5%),干预后仍出现这种不安全行为的大学生降至18人(发生率3.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临床大学生的安全行为情况

2.2 干预前后临床大学生的校园暴力行为情况

大学生过去1个月被恶意取笑、被有意孤立、受到躯体暴力、因缺陷被取笑、受到性骚扰、实施躯体暴力的发生率在干预后均有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去1个月被索要财物、被威胁恐吓的发生率在干预后虽有下降,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临床大学生的校园暴力行为情况

2.3 干预前后临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意外伤害行为情况

大学生过去1年曾缺乏安全感、曾感觉到孤独、曾因压力不愉快、曾担心失眠、长时间伤心无望、曾想过自杀、曾想过离家出走和发生过伤害事件的行为发生率在干预后均有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去1年曾做过自杀计划、曾试图自杀和尝试过离家出走的行为发生率在干预后虽有下降,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临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意外伤害行为情况

2.4 干预前后临床大学生的吸烟与饮酒行为情况

过去1个月吸烟是指最近1个月至少吸过1支烟。每天吸烟1支以上是指最近1个月每天至少吸过1支烟。过去1个月饮酒是指最近1个月至少喝过1杯酒(白酒1杯、啤酒1听或半瓶、葡萄酒1玻璃杯)。过去1年醉酒1次以上是指在过去1年中因喝酒太多至少1次出现过头晕、头疼、嗜睡等醉酒症状。

大学生过去1个月吸烟、每天吸烟1支以上、过去1个月饮酒和过去1年醉酒1次以上的行为发生率在干预后均有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临床大学生的吸烟与饮酒行为情况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通过对临床大学生实施1年的综合性干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健康课堂教学+健康行为互助小组活动+学校环境支持+家庭支持)措施,其有害健康的行为发生率有所下降,且绝大部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行为干预对在校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是有效的,但大学生过马路不走人行道、因压力不愉快、担心失眠和过去1个月饮酒的行为发生率在干预结束时仍较高,说明健康行为培养和干预工作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综上所述,高度重视和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于提高和促进国家发展及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孙要武.预防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G526.5

B

1671-1246(2017)08-0120-03

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课题“大学生健康行为培养模式研究”(SKL-2015-212)

猜你喜欢
问卷医学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生之意义
问卷网
医学
诗里有你
问卷大调查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