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2017-04-26 18:18邓清培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沙门氏菌流行病学防治

邓清培

摘 要:猪沙门氏菌病也称猪副伤寒,该病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极易引起2 -4月龄的仔猪发病。患病仔猪的典型症状是容易发生急性败血症、顽固性下痢、慢性坏死性肠炎等。该病败血型发生后死亡率高,亚急性和慢性型一般愈后不良,影响仔猪生长,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

关键词:猪;沙门氏菌;流行病学;症状;病理;防治

一、病原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变型、猪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变型、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引起6月龄以内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此类细菌是一种条件性细胞外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肠杆菌,无荚膜、无芽抱,生化特性复杂,抗原结构相似,兼性厌氧。除少数外,通常都有鞭毛,能运动。本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干燥、日光、腐败等因数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但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很好消毒效果。

二、流行情况

本病常发于6月龄以内的仔猪,以1-4月龄仔猪发病最常见,常发生于仔猪断奶前后。成年猪很少发病,一般呈隐性经过。病畜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可由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排除体外,污染水源、饲料等,进入健康仔猪消化道引起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多雨潮湿、气温聚变的季节多发。在饲养管理不当的情况下也容易引起本病的发生,如:环境污染、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饮水供应不良等因数。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

1.败血型

(1)临床症状表现。感染仔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1℃-42℃,精神不振、绝食、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后期间有下痢。有时出现症状后24h内死亡,但多数病程为2-4d,死亡率很高。

(2)解剖病变。急性者主要为败血症的病理变化。出现败血症死亡者,往往由于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病尸一般体况良好,耳、蹄、尾和下腹部皮肤发甘,可见多处皮肤出血或淤血,剖检常见脾脏肿大,呈暗蓝色,坚硬如橡皮,切面蓝紫色;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增大,软而红,类似大理石样。肝、肾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或出血。有的病例在肝实质上可见糠麸状极为细小的黄灰色或白色坏死灶。肺变硬并有弥漫性充血,水肿,常伴有小叶性肺炎灶。仔猪全身各部位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胃肠黏膜可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炎症。

2.亚急性和慢性型

(1)临床症状表现。本病在临床上最为多见,常发生在断奶后至大约4个月龄的猪,与肠型猪瘟病变很相似,注意鉴别。病猪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寒颤、喜扎堆,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粘在一起。前期便秘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痢,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并伴有恶臭。部分病猪在病程的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以腹部最为显著,有时可见黄豆大小般干凅的分泌物覆盖,揭开可见溃疡。病情一般2-3周,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有的病猪症状减轻,愈后不良,生长发育缓慢。

(2)解剖病变。亚急性和慢性的病变特征主要是坏死性肠炎。解剖可见仔猪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着一层弥漫性坏死性的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出血,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此种病变有时波及到回肠后段。少数病理滤泡周围黏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聚集,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与猪瘟相似。肠系膜淋巴管由于淋巴淤滞或淋巴栓的形成,显著变粗,而呈浑浊灰白的条索状。肠系膜淋巴结髓样肿胀,在切面上可见灰白色浑浊的坏死灶,或者成为干酪物质与脓肿。有的淋巴结由于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 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和变性,被膜增厚,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增生变宽。部分病例,肝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或坏死小点,肺脏有浆液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和化脓性肺炎灶。

四、防治措施

1.加強饲养。加强猪舍和用具的严格消毒,改善饲养管理与环境卫生、减少应激,对饮水、饲料等均应执行严格的兽医卫生管理,同时做好保暖防寒和防压工作。

2.免疫预防。目前可以用于猪沙门氏菌病防治的疫苗有多价副伤寒死菌苗、单价灭活苗和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等。一般应用本群或者本地区分离的菌株制成的单价灭活疫苗效果最好,而多价灭活疫苗与单价灭活苗效果多不理想。

3.抗生素治疗

方法一:硫酸新霉素,按15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用药5d。

方法二:土霉素拌料,每次25mg/kg体重,每天2次,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连用7d。

方法三: 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肌注,按5-7.5mg/kg体重,每天2次,连用4-5天。

方法四: 诺氟沙星注射液肌注,按2.5一5mg/kg体重,每天2次,连用5天。

4.中西药配方。白头翁20 g,黄答15g,黄柏巧15g,金银花15g,甘草10 g,淫羊蕾10 g,茯苓20 g,秦皮20 g(每头计体重50 kg)先把药晒干,粉碎成细面,拌入料中喂服。氟苯尼考,0.1 mL/kg ,肌肉注射,早、晚各1次,连用5-7 d。通过对发病猪治疗,有效率98.3%,治愈率为95%。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52-59.

[2]李尧晶.急性型仔猪副伤寒的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12):75.

[3]黄兴,赵红琴.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2016(19):67.

[4]刘芹防,催尚金.猪沙门氏菌病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进展[J].猪业科学,2009(12):24-28.

猜你喜欢
沙门氏菌流行病学防治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兔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报告
MSL抗菌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作用
商品肉鸭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