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子家训》是朱熹撰写的关于修身、齐家、处世的文章,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家训中影响广泛。其文将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发扬光大,规范了五伦秩序为“君臣和睦、父慈子爱、兄友弟恭、夫和妇柔、朋友诚信”。《朱子家训》中关于五伦关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三个层面的的道德准则,对促进家庭和睦和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朱子家训》;五伦;为人处世;修身
宋代理学家朱熹撰写的《朱子家训》,在历代家训文化的基础上,把儒家思想融入其中,并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文中倡导的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一直被人们奉为匡正门风、理家教子的良方,也是待人接物、修身齐家的箴诫标尺。其注重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家人的和谐相处相结合,并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最终实现国家社会的和谐。《朱子家训》中关于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的理念,不仅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在当代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朱子家训》中的五伦关系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朱熹在家训中首先明确了“五伦”的秩序。国君珍视“仁”,就会以仁爱之心爱护百姓;人臣珍视“忠”,就能做到忠君爱国。父亲珍视“慈”,就能做到疼爱子女;子女懂“孝”,会孝顺父母。兄长珍视“友”,就会爱护弟弟;弟所珍视“恭”,就能尊敬兄长。丈夫珍视“和”,会与妻子和睦相处;妻子珍视“柔”,就能对丈夫温顺贤淑。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在这段文字中,他把人之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基本规范做了全面概括。具体分析如下:
1、君臣和睦,以礼相待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君臣关系也是中国传统伦理秩序当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君臣关系处理得当,才能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对于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孔子的回答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王任用臣子要符合礼的规范,臣子侍奉君主要用忠心。君主应该端正自己的德行,才能为臣子、百姓做好表率。
2、父慈子孝,养亲敬亲
孝悌是处理家庭关系的重要规范。“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首先,孝是立德之本,人不论尊卑贵贱都不可或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自天子以至庶人,都重视孝悌。尽孝,一方面要善事父母,赡养双亲,另一方面要敬爱父母,尊亲谏亲。只养不敬不是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最难的是和颜悦色,表示从内心真正尊重父母。《论语·里仁》中孔子教子弟事亲之道是“事父母几谏”,孝要在父母做错事时规劝父母。“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至,能后才事亲”。(《孝经·纪孝行》)又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得道诸位乾坤,勿望根本孝敬父母,才是修道也。
当然父慈子孝,这是一种双向的责任和义务,朱熹说“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为人父母,要做到父义母慈,以慈育儿。做父亲的要按照宗法伦理管理、教育子女,使之各行其所宜行,各成其所当成。做母亲的要有对子女深切的爱,培养其节操,使其行为谨慎。另一方面,孝慈从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关系上升扩展为治国的理念。孝慈是由内而外,由亲而疏,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推行过程。孝对于维护社会秩序、防止犯上作乱,具有巨大的教化作用。“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对于改变民风、劝人尽忠,也起巨大作用。“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
3、兄友弟恭,和善相处
“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所谓“友”指的是长兄待弟要友善、亲爱,并给予一定的爱护和指导。而“恭”的涵义就是为人弟者待兄要恭敬、顺从、亲爱。“尊尊、亲亲、兄弟友爱”才能保证宗法社会内部的稳定。“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4、夫和妻柔,互敬互爱
夫妇伦理是人伦之始,《系辞》中提到的,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朱熹说“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所以要做到夫和妻柔,互敬互爱。对待妻子的要求是“父亲如头颅,兄弟如手足,丈夫如衣裳”。对于丈夫的要求是“糟糠之妻不下堂”。
5、朋友有信,交友以诚
《朱子家训》中指出“交朋友贵乎信”。朋友之间要有诚信,《论语》中不少关于交友的言论,譬如“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愿无伐善,无施勞。”“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能让朋友信任并依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友以诚,才能立足社会。信,与其他伦理道德的内容紧密相连的,也是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为人处事,人交往中都要信守诺言,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二、《朱子家训》中的人际关系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如果遇见老人要尊敬,若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也一定尊敬他。但是那些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也一定远离他。勿非议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怨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者失意,顺境或者逆境,都要随遇而安,心态平稳。别人有小的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的过错,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微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到处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也应该多加表扬。这里面包含了尊老爱幼、宽以待人、谦敬的思想,具体分析如下:
1、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训中说:“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是提倡尊老爱幼。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老人,爱护小孩,并且同样尊敬爱护社会上其他的老人和孩子。这也是传统儒家“爱人”的次序,推己及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一种双向的道德品质,尊敬别人的人,同样可以得到别人的尊敬。
2、宽恕之道
宽恕,虽然常常一起连用,但实际上宽和恕有不同的侧重点。“宽”指的是与人交往时有宽广豁达的胸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恕”指的是己心如人心,人心如己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如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朱子家训》中提倡的宽恕之道,就是在面对仇怨的时候,能够“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对于别人犯的过错,“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这才是宽恕别人的正确方式,也是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一个重要准则。
3、谦敬待人
谦敬是真诚而积极的生活态度,包含对自己的谦虚谨慎,对群体和他人的智慧、能力、贡献的肯定。一般情况下,谦指的是自谦,虚以处己,源于辞让之心,集中体现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人际关系中互相敬重。“敬”指的是敬人,礼以待人。至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谦敬,朱熹指出:“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因此,不论年龄上的大小,只有是有德行的人,能应该以礼相待。谦虚谨慎,不自夸、不炫耀自己。
三、《朱子家训》中的处世之道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朱熹在这段家训中讲到: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全都要一视同仁。另外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那些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能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他人和动物的生命。对于不义的财物不要接受,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奋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另外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这段文字分析了处世的三大准则:诚实守信,礼以定伦、重义轻利。
1、诚为德基
诚实而有信用,是一切道德修养的前提和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我们会将诚和信结合起来使用,“诚”是不自欺欺人,能真心实意地为善去恶,不弄虚作假的意思,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而“信”是要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言行一致,忠于自己的诺言和义务。“诚,信也;信,诚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都强调了诚的重要性。诚这种德是自然本有的道理,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方求得做人的道理。
其次,诚是真实无妄、专一不二,是人的尊严所在,以诚信提高自我修养,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无论做事为人做学问,都要有诚心,正其心,诚其意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意思是,能做到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处事合理,不用思虑就能言行得当,从从容容就合乎中庸之道,真可谓圣人也。朱熹在家训中指出:“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就是告诫人们能真心实意地为善去恶,不弄虚作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言行一致,没有偏私之心。
2、礼以定伦
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礼记·冠义》指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礼是理想的社会秩序,万事万物各得其宜,反映社会成员之间的层次区分,“以礼治国,国定民安。夫礼,禁乱所由生”。礼最初来自祭祀天地鬼神,以求得到天地鬼神的福佑。礼适应社会协调争乱的需要产生、规范,能够防止动乱,安定社会。
“不学礼,无以立”。无礼不立,礼以正身,正式的礼仪会使人产生虔敬之意,以礼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言行。朱熹在家训中提到的“守我之分者,礼也”,就是告诫人们要安守本分控制自己的情感言行,知晓礼节。“恭而无礼则老,慎而无礼则軎,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就是恭敬而无礼就会劳倦,谨慎而无礼则会畏缩,勇敢而无礼则会兴乱,正直而无礼就会说话刻薄。《礼记·曲礼上》中提到“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摄”,礼能表现人之身分及人格,态度谦虚仪容端庄,行为有规律,对尊长有礼貌,待下辈慈悲博爱,你若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绝不做败坏风俗的事,有违礼的事情,倘若人人不守礼,秩序将会乱。所以修道必注重礼节,约束自己、敬重别人,如此道德修养不亏礼之道也。
3、义利之别
义就是道义。追求正义,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不偏不倚,才能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家训中说“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就是告诫人们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不可做不正之事,虽天下财物为人人所喜爱,但需要用正义而取,若用不义横财逆取,损人利己,最后必定受祸失败,所以正义君子,不但不贪不义之财,以疏财仗义,救济诸善等,神钦人仰,光前裕后,留美名万古矣。
此外,义与“宜”相通,即“当为”,泛指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道义,也代表“公利”。理学家朱熹把先秦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推到登峰造极的境地,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一般地穿衣吃饭本是天理使然,但是过分要求华美美味,那就是人欲了,因为人欲中自有天理存在,两者相互包含。朱熹认为正当的生活要求是有天理蕴含其中的,一物皆有一物之理,能够做到处物为义,这样才是符合善的。对于那些不正当的生活欲望,是由于不合乎理的“情”即人欲,为追逐利,不顾义的行为,那这就是恶。所以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利欲是人之七情发而不中节的状态,要在坚持义的原则下,再去谋求利,才能使社会正常发展,使道德人格充实和完善。
四、结语
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一部关于治家、修身、处世的重要著作,它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朱熹一生做人治家、教育后代的经验总结,是元、明、清三代及近代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家训》中以朴实精辟的语言,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长幼、主仆等之間的伦理关系出发,提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伦理道德责任和义务;要求人们做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友信”,言辞恳挚、简明、畅达,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朱子家训》所体现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思想,对宣扬中华传统道德有很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包含的诚信、道义等伦理思想,对于整治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一定指导作用。通过研究优秀的中国传统家训《朱子家训》,合理吸收、利用其中思想精髓,对于我国国民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提高,人际社会关系的和谐相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 熹, 著. 朱杰人, 编注. 朱子家训[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 朱 熹, 撰.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3] 金开诚. 古代家训[M]. 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
[4] 张 觉, 撰. 荀子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5] 杨天宇, 注. 礼记[M]. 河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
[6]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7] 许 慎, 撰. 说文解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8]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9]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廉天娇(1992—),女,河南沁阳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