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017-04-26 21:47李阳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

【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影响着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受到宗教的严重影响,给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不良影响,不利于有效开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清宗教的本质、宗教与信仰的关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提升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感。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信仰

由于全球化的广泛作用,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被裹挟其中,产生了碰撞和裂变”,宗教趁此机会冲击中国人的思想,模糊宗教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地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宗教的宽容度逐年提高,有些甚至投入宗教的怀抱,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些隐忧,所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看到宗教和信仰的区别,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深刻的迫切性。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中国实施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但对大学生的信仰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章第53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要求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更加广泛,大学生受到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对于宗教信仰更加宽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发生着变化:

首先,宗教信仰的影响力从民族大学生扩展到普通大学生。学界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源自1992年,研究对象是民族大学的大学生,研究重点在于对民族大学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管理和合理引导,从2006年开始,学界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逐年上升并多元化,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民族大学的大学生,这表明,宗教信仰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到普通大学生。到21世纪中叶,“在非民族地区,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比例最高为28.1%,最低为6.7,平均比例为13.88%”,宗教信仰侵袭到更多的大学生。

其次,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加宽容。21世纪初期时,学界的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对于宗教的态度比较暧昧,“部分学生认为宗教有一定的社会作用”,近几年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唯物唯心之分,而是对宗教的作用给予积极的评价,“在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上,64.1%—94%的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持理解或者基本理解的态度”,甚至部分大学生会定期进行宗教活动。

第三,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多元。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信仰并不局限在某一个宗教上,而是呈现出多样化。佛教、基督教占的比例较高,同时由于大学生通常只在心理出现波动,在生活、学习各方面受到挫折时才会向宗教寻求安慰,所以这种信仰并不坚定。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带来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信仰宗教不仅给个人带来不良影响,更给社会造成一定损害。

首先,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看清宗教的实质,对其教义存在盲从。一方面,这种盲从会使大学生更加脱离现实,产生不合实际的想法,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会给个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更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给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侵害。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反思精神受到侵蚀,在从众心理的暗示下,失去理性,失去分析事物本质的理智,由此大学生会被邪教煽动。

其次,国家的建设需要大学生勇敢进行实践活动,但宗教教义多劝人忍受而非努力改造自我,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于陌生现象、事物等的臆断和猜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早已突破传统观念,可宗教仍把人牢牢禁锢在落后、迷信的思维中,以期维持自身的存在,这是不利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

最后,大学生信仰宗教有可能干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大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却容易变得畏手畏脚,目光短浅,甚至有时还会对建设社会主义产生错误的想法,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阻碍。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信仰宗教时对宗教的理念多是一知半解,在宗教信仰上易走弯路,另一方面西方的一些势力利用宗教,给大学生宣传不利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这导致大学生变得浮躁,不能沉下心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

三、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

大学生对于未来世界的设想远比普通人理想,而要实现理想就必须选择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像革命先辈那样,穿过迷茫与困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清宗教的本质,分清宗教与信仰的关系。

1、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清宗教的实质

首先,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宗教就是对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人们对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式。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把这种外部力量神圣化,使它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马克思指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道“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其次,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宗教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讲来,宗教在社會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产生。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就无法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无法认识到客观自然规律,从而形成各种图腾崇拜;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国家力量的强大和共同利益的驱使,人们无法轻易摆脱阶级剥削和压迫,对于剥削制度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促使他们选择宗教麻醉自我(这当然离不开统治者的控制和宣传)。

第三,宗教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消亡。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国家、民族等一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最终也要按照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其存在的一切根源统统消失后自然地消亡。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宗教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但最终,在孕育它的社会存在消失后,宗教终将走向灭亡。

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既然是幻想,它就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使人取得进步,无法成为自由全面、真正的人。尤其在阶级社会,宗教被剥削阶级利用,成为麻醉人们的精神工具,给人带来更多苦难,即便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也总是宣扬轮回来生等思想麻痹人的头脑,把人变得愚昧迷信,不仅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更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

2、分清宗教和信仰的关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首先,宗教是信仰的表现形式。基于人对自身即人何为人而非动物这一问题的探索,所有人都认为人活着应该有信仰。信仰是某种思辨领域的东西,不像物质那样具体,在现实生活中又必须通过具体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不能给与人明确的感知;信仰之下人采取的动作、行为也不一定达到预期或得到社会的许可、他人的认同,而人是群体性动物,社会与他人是人作为人生存、生活所必须依赖的,因而信仰有可能使人苦痛、怀疑。作为信仰的一種表现形式,宗教以“精神鸦片”的形象给人以慰藉,缓解人的“信仰之痛”,依靠一套系统的神话架构,庞大繁杂的理论体系,吸引广泛的受众,既能满足人对群体的依赖,又因宗教的教义往往会暗合人的某些信条,当人按照信仰行事,即便得不到所有人的认同,也会得到宗教教义和宗教徒的肯定,实现心灵的满足。

其次,信仰比宗教作用更为广泛。宗教要求人安于现状,信仰则既教人安于现状又教人积极进取;宗教总叫人服从虚幻的“神”的教诲,信仰既允许人存在理想主义的浪漫想法又给人必须认清现实的要求。但是宗教具有强大的迷惑性。尤其西方世界宣传众多“英雄人物”、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角色都是宗教徒,这给大学生带来恶劣的影响。因为“英雄人物”总会吸引众多目光,这些目光会模仿偶像的行为举止乃至信仰,如果恰巧这一人物信仰宗教时,宗教就找到了好的宣传标语:信教使人卓越/成功/了不起,而曾经的不信教者也会对宗教产生极大的兴趣甚而信仰宗教,这种现象甚至在知识分子中也尤为普遍。

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科学的信仰。信仰的领域里不只有系统的宗教更有系统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领域里最为科学的一种。它坚持对人的终极关怀,谋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鼓励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实现的途径是持之以恒的实践活动。思想的境界再高,如果不付诸实践,也只是一种空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给大学生实现理想指明了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还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封建殖民压迫、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大学生应该持有的科学观点。社会的发展绝非个人能力的作用,而是无数人的合力,大学生要认清这一点,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始终保有信心。

总之,大学生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宗教的影响下走出来,看清社会现状,认识自身承担的使命,积极进行社会实践,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

【参考文献】

[1] 侯剑华, 等. 国内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的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2.

[2] 张 澜, 陈 菲, 等. 辽宁省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J].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10,12.

[3] 吕 超, 熊坤新. 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4(1).

[4] 李彦华. 对河南省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J]. 教育理论与心理学, 2011,3.

[5] 鲍振兴, 张凤英, 等. 大学生宗教信仰分析与思想引导[J]. 莆田学院学报, 2011,12.

[6] 李 慧, 徐雪松, 冯 艳. 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培育大学生的精神世界[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5(6).

[7] 谈宗凡. 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J]. 新西部: 下半月, 2007(4).

[8] 吕 超, 熊坤新. 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4(1).

[9] 马克思, 恩格斯.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703.

【作者简介】

李阳(1989—),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的信仰困境和信仰塑造 
互联网时代怎样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