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典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7-04-26 19:13张乐涵
文教资料 2017年3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典故中华

张乐涵

摘 要: 传统典故蕴含中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若能将传统典故运用得当,则定能让学生在文史乐园中遨游,提高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关键词: 传统典故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应用

一、传统典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帮助学生培养坚韧的毅力、强烈的责任意识,促进其自由健康全面发展。崇高的道德精神是中华传统典故的特征之一,我国素以友好邻邦而驰誉天下。《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中华传统典故与思想政治教育将人作为直接教育目标,二者在目标的最终指向属性上都一致归于政治属性。传统典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形成了求真务实、崇德善人、修己慎独、笃实宽厚、包容进取等内蕴渊博的社会价值理念,我们理应承袭批判与继承的立场区别看待和运用它们。

(二)坚持发展原则,树立自我完善理念。

从教学思想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易忽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交互式的引导作用。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以说课法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应该引导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传统典故穿插到教育过程中,增强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和实效性。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教材内容老套枯燥,缺乏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舆论和焦点热点问题,不能从学生所面临问题的根源处寻求解决方法,很难满足学生需求,难以让学生在情感上达成共识。

(三)坚持引导原则,构建科学价值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高校教学应该不断探寻教学方法的新思路,促进教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陶染与教化,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稳步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生机,将大学生凝拢在中国革命旌旗下,通过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激发学生的昂扬斗志。要坚持将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强大精神依靠,通过课堂引导,指导大学生认识国家的发展和前途与他们实现崇高远大的理想密切相关。大学生对于精神文化需求较为迫切,要求我们做到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不断满足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教学过程中,老师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品德素养、心理素质、遵纪守法和行为活动等方面取得优良的效果,对于先辈们的经验教训要学会继承和创新,老师要利用新媒体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彰显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学习者的创造力、想象力、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拓宽视野,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教育活动是双向的,只有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在备课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将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与教学内容相融;第二,坚持科学精神,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突出学习内容的重点性、层次性。

二、传统典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特点

(一)传统典故的真实性,使教学内容科学化。

传统典故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浓缩,大到治国安民,小到为人处世,在一个个故事中,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背水一战”让我们见识了韩信的诱兵之计,背水布阵使士兵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略方案;“齐人有好猎者”告诉我们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定要不畏艰难险阻;“将勤补拙”让我们学习到白居易认真负责、拼搏奋斗的精神;“千里送鹅毛”的真诚情义值得我们深思。这些经典的传统典故中蕴含的哲理具有科学性,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内容之一,中华传统的历史文化为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真实的理论指导基础和理论依据,使学生可以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的教育内容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会更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发展性。

(二)传统典故的趣味性,使接收方式简单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主要是关于锤炼大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内容。一些传统典故具有趣味性,例如《史记·魏世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魏成子和翟璜是魏文侯选相时的两名优秀人选,魏文侯不知道该选谁为妙,踌躇不决。李克对魏文侯发表了看法,说道:“平日观察与他交往密切的人,享有荣华富贵时观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观察他引荐的人,窘迫贫困时观察他不做的事,艰难贫窭时观察他不要的东西。”李克为魏文侯选拔人才的方法提出了见解,即看一个人的品性德行如何,主要是看他面临贫寒与富有、卑贱与发迹时为人处世的态度。只有言行一致、表里相符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国家危殆将倾覆之时扶持使之安定,才能担负起拨乱兴治的重任。同样的道理沿用至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要落实到每个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肩膀上,努力提高个人道德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君子,担负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传统典故的渗透性,使教学要领多元化。

一些传统典故具有渗透性,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领会法律体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管子·明法解》中对于法律的认识较为深刻,“法者,天下之程序也,万事之仪表也”[2]。可以讲述《史记·秦二世》中的典故“约法三章”。刘邦受命,西征暴秦。刘邦进入咸阳后,贪恋好色,尽享荣华富贵。樊哙、张良劝说:“秦皇荒淫无道,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你为的是替天下扫除残贼。你却在宫室中享乐,这岂不是助纣为虐?”刘邦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是一时糊涂,便“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3],诸吏人皆安堵如故。历史的发展具有真实性,真实性让学生以史为鉴,记忆更加牢固,有助于课本知识的内化。

三、传统典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一)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目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4]。教学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通过领悟书本知识,增强自身的判断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要结合课本知识,创造性地进行教育,中华传统典故中蕴含着追求理想信念、崇德尚仁、脚踏实地、诚信奋斗为人、严谨求真为学等优秀传统思想,面对每一章节的核心思想,有针对性地选取传统典故,开发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理性精神、育人功能。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亚文化思潮的作用下,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漠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模式单一枯燥,使得受教育者对于学习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将中华典故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学习者化被动为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遵循“三贴近”的原则,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解决内在诉求,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当做课堂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降低知识点的记忆难度。

传统典故具有叙事性、趣味性、形象生动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具有趣味性的历史事件容易被牢牢记住,我们总是给学生讲述一些课本当中生硬的内容,他们很难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关联,导致学生对重点知识难以铭记于心。传统典故作为课本知识的扩充,起到桥梁的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叙事的方法简化教学重难点,而且可以使学生树立以史为鉴、严谨做事、诚恳待人的态度。

四、传统典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积极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典故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的各种道德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最高的思想目标是“仁”,指引着万千中华儿女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志士仁人。“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具有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教化功能,成为一种价值趋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尚中贵和”、“贵和持中”的思想。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某些学生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中华传统优秀典故的使用,要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二)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民族认同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的核心思想是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授课时可以讲述《宋书·宗悫传》中著名的“乘风破浪”,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5]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牧羊北海,《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一》中李白曾这样形容过苏武,“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6]苏武饥吞毡,渴饮雪,与牛羊共度十九个春秋,这种民族气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终身受益。在授课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将传统典故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极具引导性。

(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赢”。

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育人为目的,教书育人离不开所处的文化环境。在新的时期我们有必要、更有责任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阐释清楚[7]。中国的“德性文化”与西方的“智性文化”有所区别,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教化人、锻炼人、培养人,注重道德教化。中华传统典故拥有深厚的道德色彩和道德特征,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营造了良好的“以文育人”、“以文砺人”、“以文服人”的文化学习环境。两者不断交融、渗透,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管子.李山,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司马迁.韩兆琦,译注.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典故中华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