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的江湖和情色

2017-04-26 10:14张畅
齐鲁周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黄易玄幻武侠

张畅

香港武侠小说作家黄易书中的角色一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藉武道窥天道”,勘破生死的奥秘。如今,一代侠者未能抵御死亡,静悄悄地走了,享年65岁。

曾几何时,《寻秦记》《大唐双龙传》《大剑师传奇》《荆楚争雄记》《覆雨翻云》……纷纷扰扰的江湖、花前月下的声色、天马行空的时空倒置,构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在“金庸之后再无武侠”的绝境之中,黄易另辟蹊径,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寻觅突破,最终将生死轮回上升到“道”的高度,世间万物皆在此身。

金庸之后,“我相信武侠小说还有无限可能”

黄易原名黄祖强,黄易这个名字来自《易经》中的“日月为易”。天地万物庞杂繁复,说到底不过阴阳而已,不过日月而已。“易”之本,在于回归本质与简单。喜爱钻研玄学的黄易将“易”作为自己的名,开始探索最初写作的方向。

当他将自己想写武侠小说的意愿告知博益出版集团的主编赵善琪时,他对他说:“你写武侠小说,能胜过金庸吗?能胜过古龙吗?”当时,金庸与古龙已经成为武侠小说界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坊间甚至出现了“金庸之后再无武侠”的说法。适逢倪匡的科幻小说盛行,赵善琪建议黄易将武侠与科幻合二为一。没想到自此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一派,黄易也随之成为上世纪90年代港台玄幻武侠小说的开创者。

“当时武侠小说真是像被人判了死刑一样,但唯独有一个人不相信,那就是我。”多年后,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62岁的黄易回忆起最初创作《破碎虚空》并投稿给《武侠世界》的场景。当时,黑洞理论的出现,让他重新思考时间和空间的秩序,如果说我们经历的时间是直线的、线性的,那么为什么不能打破这条规律,将时间扭转呢?

在这样的启发下,《破碎虚空》诞生了,没想到一炮打响。后来我们熟知的《寻秦记》所讲述的故事——特种战士项少龙由21世纪抵达战国末期寻找秦始皇,改变整个中国秦代乃至汉代历史的过程——更是将时间倒转、历史重置演绎得更为彻底。

无论是日后起点、晋江等一众网络文学写作者和爱好者云集的网站,还是近年来热度不减的“穿越剧”,如《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太子妃升职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其实它们的祖师爷都是黄易。而当我们早已看腻了这类靠穿越来改写历史、表达爱情的戏码,或许很难想象黄易的“创举”在当时是多么轰动的一件事。

在“金庸之后再无武侠”的绝境之中,黄易另辟蹊径,既没有刻意以刺激炫目的写法夺人眼球,也没有夹带太多后来玄幻武侠常有的媚俗元素,而是站在更为高远的地界,回望古人和今人,运用具有哲学意味的语言,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寻觅突破,最终将生死轮回上升到“道”的高度,世间万物皆在此身。

“所谓武侠,即为命运”

黄易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专业是中国山水画。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他不仅会吹洞箫、弹古琴,还喜欢上了风水、道术、手相、佛学道家、阴阳五行、玄学星象、堪舆命理和中医医理。正是对这些领域的研究,让他在武侠玄幻的创作过程中游刃有余,起笔落笔皆透着一股难以道明的“仙气”。

在他看来:“武侠是中国的科幻小说。它像西方的科幻小说般,不受任何拘束限制,无远弗届,驰想生命的奥秘,与中国各类古科学结合后,创造出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动人天地。

在那处,我们可以驰骋于中国优美深博的文化里,纵横于术数丹学、仙道之说、经脉理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宗教哲理,任由想象力作天马行空的构想和深思,与历史和人情结合后,营造出武侠小说那种独有的疑幻似真的小说现实,追求难以由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得到的境界。”“驰想生命的奥秘”,“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动人天地”,可见他在自身武侠创作中的理念与追求。

在黄易的众多小说中,人物命运跟随历史的推演起伏跌宕,变幻莫测。有的角色出场即威风凛凛,侠气十足;有的角色则必须从无名小辈开始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侠者。他似将一张命运的网罗撒满整部小说,无一人得以幸免,都不得不在这样绵密的网绳之间奔突冲撞,进而闯蕩出一番命数之外的传奇。

“透过武侠小说,能够让生命炽烈发凉,让生命的面貌由已知的纷扰牵绊和未知的宿命中净化出来……在高手对垒里,生死胜败只是一线之别,精神和潜力均被提升至极限,生命臻至最浓烈的境界。那是只有通过中国的武侠小说才能表达出来的独特意境。”这就是为什么,黄易的小说里总流露着情节之外的温情与观照,因为在他看来,武道比武艺重要,悟得天道比一时的胜败兴衰重要。

“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剑”

黄易曾对媒体回忆起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经历。读到刘备死后,诸葛亮遵从其遗命,开始北伐,十年时间里六出祁山,耗尽蜀汉的国力和自己的精力。第六次北伐之际,火烧上方谷遭遇大雨,功败垂成。正值深秋,诸葛亮病危于五丈原。自感余日无多,他留下一封遗书和几卷兵书,于234年8月28日撒手西去。

黄易多希望诸葛亮是胜者,希望他活下去。但他知道,悲剧英雄才是最感人的。所以当他在《大唐双龙传》中讲述隋末唐初群雄割据的动荡之际,扬州城里的寇仲和徐子陵由两个小混混成长为两个武林绝顶高手时,他不想写一个模范的人,只想写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与自己有共鸣”的人。出版于2006年的40万字长篇《云梦城之谜》即是将“命运”这一母题与中国古代神话结合所做的尝试。

《寻秦记》之后,黄易没再写过穿越,他笔下那些引人一读再读的“穿越”,本身也只是工具而已,目的只是为那些人物制造情境。无论是《边荒传说》中置身于混乱时代的燕飞、刘裕、拓跋珪,还是《覆雨翻云》里的风行烈和浪翻云;无论是《寻秦记》中的项少龙,还是《大唐双龙传》的寇仲和徐子陵,借助这些频频登场的人物,黄易想要表达的,还是命运二字,在人有限的生命长度之内,百转千回,萦绕不绝,既有其安排,难以逃脱,又有微妙的回旋余地。

黄易单枪匹马,在无人相信武侠还会好的时日里,独自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的写作范域。他终其一生都在期待一个全新的武侠程式,如他笔下的大侠浪翻云“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剑”,黄易因为“极于情”,因而“极于武侠”,“极于玄幻”。他一直坚信:“每一个时代,都潜藏着巨大的创作动力,就像火山里蕴藏着岩浆,等待爆发的机会。如果一旦喷发,没有东西可以阻挡。”

在《封神记》开头,黄易引用荣格的话:“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属于我们的神话。”黄易或许并不知道,他自己就是那个无法阻挡的、横空而出的武侠宗师,就是属于我们的神话。

猜你喜欢
黄易玄幻武侠
武侠风
学生作品
嘿!这才是武侠
黄易致李衍孙《春晖札》再考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黄秋印谱》的特殊意义
初中生玄幻小说阅读行为分析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高中生阅读玄幻小说的心理需求及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