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现代工业对机械装置要求日渐复杂,对测量的效率及精准程度要求也不断提高。我车间计量室有三台GLOBLE9128坐标机,配合Quindos6系统,通过测量模块,图像绘制实现复杂零件测量简单化,提高测量效率。
关键词:Quindos6;三坐标测量;模块化测量
1 概述
三坐标测量机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机械加工中,主要是因为其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好,再加上精密的测量系统,生产效率提高。 QUINDOS 软件功能强大,具有独特的基于检测特征的指向-点击功能和直观的程序编辑功能。它是目前世界上功能最强大计量软件之一,可完成各类齿轮、凸轮轴、叶片、螺纹等多种复杂形状的工件。
工作中,测量时的装夹方式和定位点都是根据以往的测量经验实现的,不同的操作者方法不同,这就对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无法保证,得出的数据会存在较大偏差。对于初学者看图纸就很困难,更何况是看懂测量程序,如果装夹方式和摆放位置与所编程序不匹配,程序会进行不下去,大大降低测量效率,会造成测针碰撞,毁坏测针及传感器,给公司造成损失。
针对此问题,我们想到对程序进行注释、提示,借鉴国外公司先进的测量经验,对测量程序进行优化。我们想把测量程序进行模块化处理,保存在固定的目录下, 使用时只需将程序调用,直接运行,这就要求测量程序不仅规范,还要求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在QUINDOS中,我们用“界面”实现,就像Windos中的对话框,有背景,按钮,文本框,下拉列表框等。程序块简单可读,可以快速指导操作者进行装夹定位,保证测量顺利进行。
2 分析问题
Quindos6系统的测量指令多而灵活,且为全英文,现有测量程序都是大段式结构,通篇无注释,对于初学者,程序可读性不强。零件测量时的装夹方式和定位方法可重复性,稳定性以及测针是否方便测量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对同一图号的同一工序,需要用其指定的测量程序进行测量,同时,摆放位置,装夹定位方式,测针的选择都是唯一的。
对测量程序进行模块化处理,应用QUINDOS的绘图功能,将零件的测针选择,定位方法画出,应用到程序中,并对元素指定命名,使测量的方式方法清晰可见,操作者无需对定位方法和装夹方式反复调试,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对初学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测量报告清晰易懂,工艺及设计都可准确理解测量结果,方便结果应用到后续工艺设计中。
3 改进方案
(1)通过“界面”实现模块化测量
三坐标测量需要校正测针,通过建立坐标系,然后对指定元素进行测量,最后输出报告。设计一个清晰友好的界面(DISPLAY),创建按钮,编辑好指定的按钮的属性,将每一个测量模块融入在测量界面中,包括测针校正,坐标系建立,自动测量,程序输出,清除程序五个部分,操作者只需点击图標,就可以自动执行程序。
(2)融入图像,装夹方式清晰可见
初次测量零件时,就要确定一套便于测量的装夹方式和测量方法,根据编制好的程序,绘制零件的装夹定位图,测针选择图。
(3)根据图纸标号命名元素,使输出报告清晰明了
有些复杂零件待测元素较多,为了输出结果清晰明了,我们在编制程序时对待测元素进行指定命名,根据设计图纸的编号,对待测元素命名为RES_XX;对坐标系建立的定位元素命名MA_PLA(手动测面), WK_CIR(自动测圆)等。
4 测量实例
以某型涡轮机匣的某工序的测量为例(涉密零件,无法展示实物)
(1)在测针校正程序中加入图像
在测针校正时,操作者需要知道编程员使用的测针的型号,测头大小、方向,才可以进一步测量,在此环节加入图像,提示出测针测杆长度,测头直径,或者是测针存在方式,有无旁测头及指向方向,操作者便可快速选择测针进行校正。如图2中(a)所示。
(2)在手动建立坐标系时加入图像
三坐标测量的关键就是准确建立坐标系,面对有些复杂零件的图纸,比如大组件之类,找基准很不方便,在此处加上图像提示,画出零件的大致外形,标注出零件的基准方向,角向方向,垫块高度,芯棒编号等信息,就会使测量准备时间缩短,为新手开展工作提供很大方便。如图2中(b)所示。
(3)设计测量界面(EDTDSP)
设计一个友好的测量界面,虽说程序很复杂,但是一劳永逸,之后的编程可以在模块程序段之内开展。操作者点击各步骤按钮,然后执行便可。操作方便,清晰易懂。
5 结束语
界面测量的实现,有以下几点优点: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效率大大提高,缩短了等待时间,提高产能,降低成本,测量时间缩短50%以上;使测量程序标准化、统一化,减少手动操作带来的多种影响;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缩短新人的培训时间,对新人的操作有指导作用;从根本上防止测量中的问题重复发生,减少人为性低级错误。
参考文献
[1]海克斯康测量技术公司.实用坐标测量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张作鹏,陈学奎.浅谈三坐标测量机及其应用[J].广西轻工业,2009(7).
[3]李明,印祯民.三坐标测量机及其应用[J].机械工人,2002(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