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敏
最近“校园欺凌”似乎是网上的热门话题,恰好学校要求的班会课要涉及“应对校园欺凌”。
第一课时,我给学生分析了几个事例。讲到马加爵事件时,我直接念了他的遗书,女孩子们有的当时就听哭了,男孩子则大多认为马加爵杀人是对的,那几个欺负他的就该死。有的孩子甚至站起来挥着胳膊捶着桌子大叫:“杀了他们!他们活该!”看到大家群情愤慨,我明白他们是同情心和代入感作祟,其实我也容易冲动,但学生需要冷静的疏导。于是,我问道:“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愤怒”“憋屈”“羞辱”……很多人大声表达。
“那你本能反应会怎样?”
“还手”“报复他们!”……
“怎样报复?”
“打回去!”“带点武器”……
“打完之后呢?”
“他们就不敢再欺负我了。”“不一定,也许他们又打回来,还打得更狠了。”“那就打不完了。”“还是杀了他们好。”“对,杀了就没事儿了。”“不对,杀人了我也要坐牢,老师讲的要守法”……学生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我看着他们问:“我们被欺负很愤怒是正常的,需要宣泄也是本能的反应,但是打人杀人是不是合理的发泄方式,本能反应是不是就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呢?”孩子们被我问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作答。
这时,有个孩子困惑地小声嘀咕:“可是我爸说,如果有人惹我,就把那人往死里打,让他知道我不是好惹的!”马上有孩子点头:“是的是的,我奶奶也说过,不还手就吃亏了!”唉,这些家长的思想……看来要从根本上找方法了,我转身写下几道思考题,如:马加爵杀死那些欺负他的同学是不是解决了问题?你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这个事件对你和同学之间的人际相处有哪些启示……这些问题,请回去和家人一起讨论。
第二课时,孩子们都积极反馈和家长讨论的结果。一名男生说:“我爸爸说,别人欺负你不对,但你杀人更不对,那几个同学可以教育好的,马加爵却杀了他们。结果,他和他们都付出了生命,代价太大了!”一个女生说:“我看到有本书说,暴力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制造更大的矛盾,我们应该用脑力,用智慧。”嗯,说得好!我抓住机会提问:“大家说的有道理,那么被欺辱时如何做到智慧处理呢?”一个小家伙嘴快:“偷袭!”大家都笑了,另一个男生出主意:“玩阴的,下毒!”立刻遭到大家的反对:“啊?下毒!太恐怖了!”“这样好阴险,我们不和你当同学!”又有几个学生抢着说:“告诉家长!”“告诉老师!”“找门卫。”“找机会开溜。”一名女生发言:“报警,让法律惩罚他们!打打杀杀太蠢了,妈妈说不要搭上自己的生命。”“说得真好!”大家热烈鼓掌,为她的理性应对喝彩。
“受到欺凌时,找老师和家长或求助法律,对你们现在而言都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但那也是事情发生之后的应对方法。那么,在事情發生之前该如何预防呢?”我又扔出一个新问题,孩子们愣住了,有些迷茫。我笑着启发:“先想一想,什么人容易欺负别人?什么人又容易被别人欺负?”他们这才恍然大悟,争着总结:脾气暴躁的、性格霸道的、家里有权的、妒忌心强的、品行不好的……喜欢欺负人;性格孤僻的、人缘不好的、个头矮小的、胆小怯懦的、智商低的……容易被欺负。看着一黑板的关键词,他们慢慢发觉自己上次课的想法偏激了点,原来解决问题不仅要从自身找原因,更要为杜绝隐患想办法。“怎样应对欺负”的话题悄然变成了“怎样不被欺负”的讨论。与其事后应对,不如提前预防,这不正是我们常常提到的积极心理吗?孩子们很自然地总结出温馨提示:生活穿戴别炫富,外出结伴不落单,平时待人要友善,心胸宽广……
最后,我忍不住分享了校长的赠言:“父母不能一辈子跟着你,老师不能时时跟着你,厕所浴室不可能安摄像头保护你。让自己的身体强壮起来,心理强大起来!不给别人欺负自己的机会!自己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孩子们连连点头,班上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节课结束了,孩子们郑重约定:不让“花季”变“花祭”,我们既不做施暴者欺辱他人,也不做受害者被人欺辱,我们要勇敢地向欺凌和暴力说“不”!
(作者单位:襄阳市大庆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