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波
就在过去十年,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犹如一条由缓渐陡的凌厉曲线。对于已购房的人而言,这是使其晋身百万身家的“财富阶梯”,而对于未买房的人,则是望而却步的“绞刑架”。高昂的房价像一个个幽灵盘旋在本已深感忧虑的中产阶层头顶。
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房子经过这么多年的跨越式发展确实过剩了,现在不管媒体还是官方,习惯用7亿平米来概括當下的楼市存货。
但按照北师大教授钟伟的测算,这严重低估了楼市的库存,因为这7亿平米仅是待售面积,如果再加上商品房之外的保障房,公用建筑和单位自建等,那么面积可能超过80亿平米,仅商品房在建和待售就超过50亿平米。
然而房产库存这么庞大,中央政府也在不断强调房产去库存,但房价却一直降不下来,即使是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也未见大跌迹象。
去年7月份,央行曾公布一个数据,震惊了金融分析人士。数据显示,2016年7月份的信贷全部用于买房。有媒体曾采访的22个中国经济行业著名人士中,针对“如果有100万元,明年该做什么”的提问时,80%的人答案是买房。
专业人士尚且如此,何况平民百姓?
老百姓的选择似乎没有什么错。“此时不买房,一年在白忙”。挣钱不容易,所以保值增值是必要的。然而,在此前的十几年中,确确实实只有买房者才真正赚到了钱。同时,现在银行利息低得可怜,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股票涨涨跌跌,风险太大。物价的上升却成必然,投资买房成了保值增值的最稳妥渠道。
在经历了几轮反反复复的持续房价上涨之后,一批一批的理性的人也都被赶上了炒房的末班车,所以,投资性购房成了市场上的普遍现象。北上广深的房子已经全部豪宅化,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的房价,让这些城市的老百姓都变成了亿万富翁,而这些城市的土地和房屋价值已经可以买下欧洲和北美。仅仅凭借炒房,中国已经是世界财富的半壁江山。
楼市和实体经济似乎成了“跷跷板”。在房价暴涨的情况下,还能稳若泰山、怡然自得干实业的,真是业界良心了。
那么,是造工厂还是炒房子?如果说过去还有许多企业家对这道经济选择题深感迷惘,如今不可否认部分民间资本已然悄悄游离了实体经济。Wind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A股有1300多家上市企业持有投资性房地产,金额合计高达5874.2亿元,与2015年底相比增加了300多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幅高达67.4%。其中,有近90家上市企业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在10亿元以上。
房价的疯狂上涨,对企业创新、大众创业损害极大。而银行的态度更让实体经济“雪上加霜”,众所周知,银行对于房地产一直比较“大方”,而对公司类贷款的投放显得颇为“吝啬”。财报显示,去年上半年中国建行的公司类贷款较上年末仅新增627.96亿元,微增1.09%;农行较上年末新增1175.58亿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甚至少增超过2000亿元。毕竟从风险管控上看,相比房地产可以做抵押,风险相对比较小。
不要说人心贪婪,毕竟当身边人都以炒房的方式,让财富爆炸性增长时,谁又能不动心呢?只是炒高的地价与房价,或许能让人一夜暴富,然而带来的沉重成本将会难以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