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踪迹》:道统的失落和武侠文化的复苏

2017-04-26 07:29张明初陈士勇
电影评介 2017年6期
关键词:倭寇中国武术武侠

张明初 陈士勇

“倭寇”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经无法磨灭的痛苦记忆,自先秦以降,中国就与邻国日本互相往来,至明末,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频繁侵扰劫掠的日本海盗始酿成倭患,国人唤之倭寇。新派导演、作家徐皓峰将个人首次执导的古装武侠电影命名为《倭寇的踪迹》,但是,在影片中并未真的出现人潮涌动的大批“倭寇”,而是围绕着一名落单“倭寇”和他手中的“倭刀”,上演“猫捉老鼠”和“老鼠戏猫”的故事。与众不同的是,徐氏武侠作品非常注重观众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将看似简单的情节故事和单一的人物,设定融合于浓厚的历史感与强烈的艺术感中,不管是在徐皓峰的文学作品还是在其影视作品当中,每次品读和观赏都会有奇特的体验、感悟。

这部入围了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武侠影片,并未像中国传统的武侠电影那样飞天遁地、无所不能,更没有神功大法、世外高人和离奇身世。在影片当中,徐皓峰毅然抛弃了传统武侠电影的窠臼范式和俗套情节,酷炫的特技和脸谱化的面孔不见踪迹,而代之以一招即杀的高手过招和简单真实的人性刻画,徐皓峰用这部作品还原了真实的武林、武道和武侠。在导演徐皓峰看来,武侠电影并不是凭空利用自己的创造力,而是在写现实。

一、《倭寇的踪迹》:有里有面的武侠故事

影片《倭寇的踪迹》讲述的是明朝一把有着真实历史背景的战刀(后世俗称苗刀)从军营流落到民间江湖之后的传奇故事。故事开头,暗淡的色彩掩映下,人数悬殊的双方在枯萎的荷塘边对决。干净利落的一招击杀,人数占优的一方零散倒下,无疑衬托出对方技艺之高超和精湛,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风格色彩和旋律基调。明朝万历年间,东南沿海的倭寇已被剿灭多年,天下恢复太平已久。霜叶城中两百年来存在四大武学世家门派,而谁要想在此地开宗立派,就必须在“无疑巷打过四个门口”,获得四大门的认可。作为戚家军旧部的梁痕录(宋洋饰)和同伴左偏使(姚未平饰),手持类似“倭刀”的兵器前来挑战四大门的高手,出乎意料的是不但被四大门拒之门外,更被当做倭寇而遭遇全城围捕。雄心壮志的梁痕录希望凭借戚家军中使用的战刀和刀法开宗立派,使戚家军的影子在民间得以流传,无疑巷中打擂,正面对决,力挫四大门众多高手,眼看胜利在望,却遭到四大门的不公正对待。梁痕录心中愤懑,希望能够讨要公道,获得公正对待,但四大门领头人郄佬(欧克勤饰)却以梁痕录手中所持兵器是邪道为由严词拒绝,眼看陷入刀毁人亡的凶险境地,万般无奈之下的梁痕录机智果断地选择了逃脱,而一同前来打擂的同伴左偏使则因受伤被俘,兵器也被四大门缴获。然而,望着缴获的兵器,连四大门领头人郄佬也情不自禁地感叹“真是好刀啊,可惜呀”,至此,梁痕录和同伴左偏使的开宗立派宏愿遭遇了中途险阻挫折,瀕临彻底失败。四大门为了振兴和鼓舞门内徒众士气,更是不惜大动干戈全城搜捕,最终将其困于花船之上。

此时,表面上已经陷入重重包围、在劫难逃的梁痕录邂逅了花船上的波西米亚女子赛兰(徐鸥仪饰)。面对四大门的围堵,梁痕录无心恋战,选择让赛兰充作疑兵,在花船上替他牵制四大门高手。毫无武功根基的赛兰在梁痕录的指点下,竟然连败数名四大门高手,大破对手,引起四大门极大不安。另一边,“倭寇”的惊人战绩惊动了被迫归隐深山却又壮心不已的昔日霜叶城第一高手裘冬月(于承惠饰),一位雄霸霜叶城多年的武林名宿选择重出江湖,回到这个令他颜面无存的地方,企图实现心中夙愿。裘冬月和四大门领头人来到“倭寇”被困地花船督战,江湖阅历丰富的裘冬月很快判断出了交战对手的背景和技艺,然而,信心饱满的他竟出乎意料败在“倭寇”替身手下。另一边,深谙兵法谋略的梁痕录早已施展金蝉脱壳,跑到四大门后方大搞破坏,扰乱对方阵脚。

影片《倭寇的踪迹》展示的不是某个盖世英雄的武林历程,更不是什么绝世武功的奇特传习,而是一段被遗忘了的历史在武林所引发的波澜争斗。导演徐皓峰在影片当中采用形式感表达和碎片化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将简单甚至单调的故事情节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却是不一样的视觉盛宴。尤其是其中通过平淡的人物对白所刻画和表达的对人性的体悟入木三分。例如,在水牢里面,面对如花似玉、充满异域风情的花船波西米亚女子,动了歪心眼的四大门年轻弟子为自己辩解道:“我们不是坏人,只是起了邪念。”然而,孔武有力的众人最后竟然剧情大逆转,一个个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令人愕然之际不禁捧腹,胜负逆转而又合情合理合乎人性。纵览整部影片,剧情人物对白惜字如金,没有现代古装武侠俗滥的人物语言对话,水墨画式的镜头渲染和凝练庄重的表达为影片营造出一份别有韵味的怀旧感和肃穆之气。

二、“如影如响”难掩道统的失落

传统武侠电影所刻画的英雄人物,大多是身怀绝技,胸怀天下安危,一副忧国忧民、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在豪气干云的坚毅面庞下更是拥有一颗柔情厚意、深情款款的心。然而,影片没有将过多的笔墨放在剧中人物背景的刻画上,更没有儿女情长的故旧套路,甚至对主角灵魂人物的刻画也仅仅是通过简单的人物对话简明扼要地实现。相反地,导演徐皓峰对于中国武术,甚至是中国文化所讲求和注重的道统精神的感悟,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和诠释。

剧中主人公所使用的兵器是在日本倭刀的基础之上学习、借鉴并加以改良了的新式战场利器,较之倭刀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四大门未加以鉴别就武断地贴上了“倭刀”的标签,将其视为旁门左道、外来邪物,逼迫主人公毁刀弃技。其实,无论是倭刀还是主人公手持的后世所俗称的苗刀,均非真正意义上的舶来品,追根溯源都是唐刀的后裔,代表了对中国武学文化发展至巅峰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是注重传承发展的文化,其根基在道统的延续继承和推陈出新,而浸润其中的中国武术和武学文化更是如此。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武术源自于战场生死搏斗,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殊死之战中,是一代又一代的先人智慧和经验总结梳理而成。影片中,有一段讲述四大门在年轻弟子中举行比武较技,几位围观的花船波西米亚女子不解比武双方之间的攻防转换,嚷嚷着“怎么一开始就闪开了,没劲,太假了”,认为“一打两人就贴一块,不死一个,不分开,这才是战斗”。裘夫人(赵圆圆饰)的贴身侍从赣岗(马克饰)从旁不屑地说道:“你们懂什么,中土武功不是街头打架,模拟的是马战,两马对冲,杀招只在交错的一瞬”,恰好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武术的渊源。

影片当中,最能体现中国武术和武学文化博大精深、效用非凡之处,莫过于“如影如响”,同时也是最令观众感到神奇和不可思议之处。梁痕录临时指点了一下两位帮手赛兰和裘夫人一招“如响”、一招“如影”,仅仅凭借这个“如影如响”便使得两位弱女子構筑起难以逾越的两道防线,并导致四大门众多高手败在手下,可谓战绩辉煌。对于“如影如响”,导演徐皓峰借助梁痕录和裘冬月之口进行了完整解说,其中所蕴含的是对物理学知识的精彩运用,而在实战当中所发挥出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威力,可谓中国武术技艺的典范。

中国武术和武学文化从诞生伊始就十分注重实践、吸收、创新、发展,在传承中,不断总结提炼,不断突破再造,技艺在丰富和发展,凝结其中的更是道统精神的传承。然而,在四大门那里,注重的只是技艺,丢掉的却是道统精神,面对外来文化,趋于保守,故步自封,心理的自大孕育的只是偏狭和退步。虽然最后四大门接纳和承认了梁痕录手持的兵器,但是比武过后被空置在兵器库中孤寂的角落,此景仿佛预示了日后的无奈衰落和种种不幸。

三、 游走在“道器之间”的硬派武侠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体悟的文化,作为文明体而言,成熟时间比较早,远在商周时期便已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诸项核心特质,如其中比较典型的“道器融合”,在经典古籍《周易·系辞》中就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作为深受其间影响的中国武侠文化更是如此。中国武侠文化渊源已久,早在西汉时期,太史公司马迁的传世名著《史记》当中就有一篇叫做《游侠列传》,对当时的“游侠”(后世俗称侠客)进行单独的记载和描述。对于侠客而言,显著标志并非武侠影视中疾风劲马、快意恩仇、佳人豪情等情节,而是真正的象征——武道和武器。

侠客的武道是什么样的?用司马迁对侠客的形容最准确不过:“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史记·游侠列传》)。何为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影片中的梁痕录不畏强势、甘冒危险,只为“给戚家军留个影子”,所谋者非一己之私,所犯者非一缕之险。其中,梁痕录危难之际不忘测试花船女子赛兰体力和城中海道防水性战力情况,充满警惕地说道,万一你这个人种进犯大明,我好心中有数,便是对侠客“为国为民”的道义精神最好的刻画。而侠客所使用的武器,在剧中则是琳琅满目,除主人公使用的苗刀外,导演还真实还原了明末武林的常备兵器,诸如关刀、长斧、双枪、鞭、弓弩等,让观众领略了一场视觉盛宴。剧中,裘冬月所持双枪,老辣刁钻;郄老所持单鞭,雄浑刚猛;还有四大门弟子和赣岗所持的关刀、长斧等不一而足,均有所展现。随着影片的推进,观众一方面在感悟着主人公的道义精神,另一方面又在见识着武林高手的各式兵器,浸润其间,如痴如醉。尤为难得的是,剧中人物之间的武力比拼,一改往日武侠影视中“追赶则飞天遁地、交手则地动山摇”等夸张表现手法,采用完全硬桥硬马的方式,真实还原那个时代的武术技击。剧中,由已故著名武术家于承惠师父饰演的裘冬月,在稻田中徒手展示拳脚技艺和影片最后梁、裘二人庭院中比试过招,真实再现了中国武术技击的独特风格魅力,仿佛预示着硬派武侠文化的复苏和觉醒。

总体来说,徐皓峰导演的这部《倭寇的踪迹》,意境深邃久远,主题对白简练,叙事线索明晰,文化意蕴深厚,充分展示出导演本人深厚过硬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难能可贵之处,作为新锐导演,能够在自己的武侠电影作品中用镜头真实还原那个“逝去的武林”中的人、事和技艺,让年轻一代中国影迷得以观赏“逝去的”武侠文化,更为日渐干涸的中国武侠影业注入一泓清泉,值得肯定和推崇。

【作者简介】张明初,男,山东潍坊人,西南医科大学思政部助教,硕士;

陈士勇,男,山东淄博人,西南医科大学思政部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倭寇中国武术武侠
武侠风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嘿!这才是武侠
巧借潮水灭倭寇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