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晓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14-02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知识储备被激活,通过探索性活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而且研究性活动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发展能力,还学会求知,学会主动学习。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十三朝古都的政治、经济及学术文化中心。古往今来,洛阳人民以洛阳为中心,创造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洛阳人民,很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洛阳人。在此,我们绕过那些名人名景,把研究对象定位在洛阳郊县的地方文学上,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写作能力,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學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洛阳郊县,以邙山、红山、白马寺为主,辐射到孟津、伊川、宜阳等县区。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村落式的居住环境,使他们了解起洛阳风土文化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洛阳这个十三朝古都的肥沃土地上,有太多的风土文化知识,把自己的家乡作为研究对象,不仅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了解身边人,深层地认识家乡,了解家乡文化,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还可以通过走访、调查、查资料、写文章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快乐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把“洛阳风土文化”化解为以下几种类别:地名传说、地方人物、地方饮食、地方特产、地方风俗、地方宅居、古迹遗址、风土散文等。课题活动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商定研究的重点、调查的对象、调查的形式、调查人(或小组),然后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进行“地名传说”这一主题时,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所在村村名的由来上,调查对象是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调查形式上或单独走访,或二三个人结伴访问,做好记录,然后把所占有的资料通过分析、辨别,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写成文章,最后经过修改定稿,在班上交流。同学们在交流收获时说,以前,只知道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一写作文就抱《作文选》,对老人们讲的故事,从不放在心上,现在把它作为课题来正式研究,我们认真做起来时才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这样鲜活的知识。
对地方人物的调查,我们把重点放在民间奇人(艺人、才人)上。通过走访相关人,侧面收集、了解其人其事,了解被撰写人的传奇之事,过人之处。班上同学读着自己乡村的历史传说故事和人物,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自豪感,那些优美的传说所承载的中华祖先的美德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感动着他们,也如此直接地熏陶着他们,在他们心中播下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种子,将伴随并影响他们的一生。
地方饮食,它承载着一方文化。“洛阳古多士,风俗尤尔雅。”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它不仅记录着洛阳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更彰显了独具一格的地域个性,是洛阳风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旧谣里说:“清早稀,晌午汤,行黑儿碗底见月亮。”它不仅说明旧时洛阳人民生活的不富裕,而且这种汤水式的饮食特色,是与洛阳地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分不开的。“清早多吃,晌午少吃,行黑儿不吃。”则是从健康保养的角度告诉人们养生之道。要介绍好一道饮食,同学们往往要反复观察,大胆质疑,甚至亲自操刀,只有体验得深刻,才能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
除此之外,我们还研究了地方传说、地方特产、地方宅居等内容。这些主题的研究,对家住郊县的同学来说,是很有便利条件的,他们走访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街坊邻居,可以是父母亲戚,爷爷奶奶,一些饮食就是自己家里常吃的家常便饭,这种优势是家居市区的学生难以企及的。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融人到这种学习活动中来,也使广大同学完成从趣味性探究到文艺散文写作的升华,我们把写作的方向转向家乡广袤的大自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语文课程资源再也不能局限于一盒粉笔、一本教参、一本教课书的做法,只要放宽眼光,开放教育教学课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科书是,教师是,学生是,家乡的地理历史、能歌善舞的民间艺人、饱经风霜的农民、校园周边的山水草地、花鸟鱼虫也都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家乡这块热土时,同学们迸发出极大的写作热情,他们从家乡的一花一木,到老树池塘,由具体的一人一事,引发情思,抒发了对家乡风物的依依深情。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又成为人类精神的皈依,当你遭遇挫折、人生失意时,回归自然这一精神家园,会使人的心灵得到最初的纯净与明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唤醒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人意识,引导他们自觉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应当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使他们不断充实人文底蕴,形成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