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深入一线 自主研制

2017-04-26 02:32谭邦治
太空探索 2017年4期
关键词:试车残骸导弹

□ 谭邦治

任新民:深入一线 自主研制

□ 谭邦治

徐洪波/摄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祖籍盛康镇任家湾。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1965年6月向视察七机部的邓小平副总理汇报工作

与家人们合影

接收、拆装P-1导弹

1956年12月,任新民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由其带队乘专列前往满洲里接收苏联援助的两发P-l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及其辅助装备。

时值北国的隆冬季节,他与参加接收的全体人员住在满洲里军分区的招待所里。当他走出房间仰望长空,浩瀚的蓝天悬挂着硕大的太阳,虽有些暖意,但回过头来一看,挂在招待所门口的温度计,却是零下30多度,入夜则达到零下40多度。任新民冒着严寒,一次次到车站查看现场,研究警戒工作,为迎接“宝贝弹”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他离不开近视眼镜,此番更是遇到了困难,从外面一跨进楼里,或从楼里走到外面,镜片上便结上了一层薄霜,什么都看不见了,每次总是要花费时间进行一番处理。

等啊,盼啊,苏联载有两发P-I导弹及其配件、备件的专列终于驶达位于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由于苏方为宽轨,中方是窄轨,P-I导弹进入我国后,需要调换车皮,进行卸装。为了保密,调换、卸装任务只能在晚上进行。带队的任新民不仅亲临现场进行组织指挥,提醒吊装、搬运中注意安全,检查有无泄密问题,还毫不犹豫地加入卸装导弹的行列,当起了搬运工。当时他虽然只有40多岁,可毕竟不是20岁的小伙子,又是在零下40多度严寒的深夜,戴着近视眼镜,深一脚浅一脚地干着。一看到那绿皮的导弹,想到离京时领导和同志们的嘱托,他全身有使不完的劲。正是由于任新民和工作组的同志们以及苏军官兵们夜以继日的工作,两发P-I导弹及其配件、备件等如期顺利地运到北京。他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至此,中国有了两发P-I导弹。P-I导弹是苏联仿照德国V-2导弹制造的第一种液体推进剂的地地弹道导弹。其中一发是供教学用的解剖弹,另一发是完整的,可供拆装,可以加注推进剂进行点火发射的导弹。当时的国防部五院六室承担了拆装、测绘和有关的反设计练兵工作。任新民作为研究室主任,组织有关科技人员进行了导弹的拆装、测绘和材料鉴定。导弹拆卸工作由徐兰如、谢光选带领六室结构组的科技人员进行,并从空军请了两位机械师帮助。他同结构组的同志共同研究制定了拆卸的工艺程序,明确先拆哪个部件,后卸哪个部件,拆下的部件、组件放在什么地方。他们为大部段做好了存放的支架;为小零件准备了包装纸袋,装进后写明件数、编号。螺钉、螺帽、垫圈卸下后再成套拧存一起,然后装入纸袋。

拆卸时,重要的部位由机械师先试拆,简单的部分由结构组人员轮流干。他们小心谨慎,有条不紊地把一发完整的P-I导弹拆卸成部段、部组件和零件,一共用了10天时间。

紧接着由各专业组分别对有关组件进行测绘、测试。结构组在拆卸场对大部段测绘,并绘制草图;控制系统组将仪器、仪表、器件和电缆网拿回办公室进行测试、绘图;全套发动机交给发动机组进一步拆卸,按组件指定专人负责,将大大小小的活门、减压器等逐个拆开,然后拿回办公室测绘。

经过半年紧张有序的测绘,任新民和同事们出色地完成了测绘任务,然后进行了重新装配,零组件一个不缺,除一根约2米长的细空气导管因调整形状断裂外,其他零组件都没有损伤。任新民和同事们最后用吸尘器将导弹内部打扫得干干净净,又用细布将外表面擦拭一遍,一个完完整整、干干净净、油光锃亮的P-I导弹又雄踞在库房中。

自主研制试车台

要完成发动机的仿制必须进行发动机的地面试车和各种地面试验,必须建设试车台。1958年8月,当结束P-2导弹设计图纸、技术资料等的翻译和复制工作时,有关科技人员愕然地发现:竟然没有关键的发动机试车台及试车规程等资料。问及苏联专家,得到的回答是:“等你们的发动机搞成了,到我们苏联去试车。”任新民听后,又气又恼。他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卡脖子的致命问题。如果我们的发动机都运到苏联去试车,那中国的导弹事业永远无法独立,永无出头之日。他和同事们都憋着一股气,开始研究和摸索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与施工建设问题。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成立了试车台任务书编写组,任新民亲自担任组长,王桁、朱凯、陈福根等也加入其中。1958年冬季和1959年初春,天气异常寒冷,可他们却是激情燃烧,心急如焚。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发愤图强、勇于登攀的精神融在一起,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创造力。他们下定决心,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建成我国第一座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以解决5D52发动机试车的急需。

任新民等从学习、消化P-2导弹,特别是5D52发动机有关的技术文件、资料入手,查阅和参考为数不多的国外有关试车台的技术资料,并千方百计地从苏联专家那里获取有益的指导。发动机专家组组长施涅金很支持中国建造自己的试车台,对试车台的土建、管路、电路等,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苏联方面多次警告施涅金不要管中国试车台的事,其意图很明显,中国没有试车台,就只能去苏联试车,就得永远依靠苏联。但施涅金没有听这一套,继续为中国试车台的建设出谋划策,对试车台的设计任务书提出修改意见。

任新民带领同志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分析、计算和研究、讨论,并反复地同工程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终于完成了试车台设计任务书的编写工作,对试车台提出了详细的、具体的技术要求,包括液、气系统的原理图,控制系统电路原理图以及测量系统的原理图等。这就为试车台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条件。今天看来,这些技术要求提得过于具体了,但在当时确实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保证这一全新的试车台的设计工作迅速开展,少走弯路。

1959年年底,土建和设备安装、调试全部按期完成。随即,成立了以任新民为组长的试车台验收组。当时既没有专用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标准,更没有发动机试车的实践经验,他带领验收组人员同试验站的科技人员、操作人员、工人以及负责土建的技术人员一起摸索、讨论和实践,从设备及其安装的质量、技术安全保证、系统调试、操作规程的制订与完善,直至试车的方案制订与组织实施等,逐项进行了反复研究,并适时进行了补建和修改。1960年3月,3号试车台经过试车后终于通过了验收。中国的大地上终于诞生了我们自己设计建造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这一试车台为P-2导弹的仿制和后续的液体弹道导弹的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还为后续的试车台建设及验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1999年9月18日,航天系统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院士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

2003年6月30日,任新民在北京某航天研究所调研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发射任务

深入沙漠寻“宝”

1966年12月26日和1967年1月12日,“东风三号”第一、二发遥测弹分别进行飞行试验。按飞行试验大纲的要求,两发遥测弹的飞行试验都取得了基本成功。但这两发弹都出现了同一故障观象,即YF-2发动机的Ⅱ分机分别在工作到111.2秒和129秒时,推力下降,导致弹头未落入预定弹着点。任新民心急如焚。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众说纷纭,根据已有的遥外测数据,一时还难以判断和做出结论。

一贯追求“水落石出”的任新民绝不甘心,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寻找“物证”的办法。经任新民提议并征得刘川诗书记的同意后,任新民带领马作新、孙祯、王觉先、尚增雨和发射基地参谋等8人,在导弹落区寻找与考察弹体、发动机的残骸,以查明故障原因。

在1967年1月的寒冬腊月里,任新民带领勘测搜寻组飞往落区指挥所。指挥所位于深入沙漠100多千米的马扎山附近。展现在眼前的只是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指挥所坐落在一条半干涸的无名小河旁,几顶帐篷和一些高出地面一米多的地窖就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宿舍。

住在地窖里确实有很多优越性,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可以减轻风沙的侵袭。在宿舍里,床单不是铺在身下,而是挂在空中,防止窖顶往床上灌沙土。在地窖里吃饭更具特色,大家都低着头、弯着腰,用上身遮挡饭碗,以防沙土的“突袭”。

2003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书法怡情

相濡以沫

任新民这位年过半百的留美博士,看起来既不像是专家,也不像是领导,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在大漠深处进行实地勘察、搜索,探究产生故障的症结。他时不时地说,我们只是来个把礼拜,人家解放军同志一年不知来多少次,一住就是一两个月,这算不了什么。

任新民同七站的领导商定,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搜索。搜索队一共40多人,由七站领导带队。任新民执意要参加搜索队,但七站领导和随队的发动机主任设计师马作新等人,知道他是周总理点名要保护的专家,而且已经年过半百,所以极力劝阻任新民。他拗不过大家,只好坐镇指挥所。

这里多是软戈壁,一个沙丘接一个沙丘,低的沙丘有几米,高的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搜索队只能不断地爬上爬下,艰难地行进着,向前推进得很慢。搜索进行到第四天下午,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一位战士搜索到一块茶杯大小的黑色金属残片,经过马作新鉴别,确认为是发动机的残骸。队员们顿时精神大振,高兴地喊了起来:“我们找到发动机残骸了!”“赶快给任副院长发电报,告诉他,我们已经发现发动机的残骸了!”

坐镇指挥所的任新民这四天里如坐针毡,坐卧不宁。一会儿思索着可能产生故障的原因,一会儿翻来覆去地查阅搜索队从现场发来的电文。他吵着要进沙漠腹地去找搜索队,但总未成行。笫四天傍晚,当任新民收到发现发动机残骸的电报后,再也坐不住了,尽管七站的领导和战士一再劝阻,可都无济于事。第五天清晨,拟定了路线,他在两位战士的陪护下,朝着搜索队前进的方向,斜插着出发了。

可能是老将出马带来的福气,第五天是搜索队大获丰收的一天。他们搜索到的导弹零部组件残骸越来越多,活门、自动器、减压阀、涡轮泵壳等,都陆续地找到了。临近中午,一个大的残骸被发现,经过辨认,确定为发动机燃烧室的残骸。散开的横队一下子汇集到一起,兴高采烈地左瞧右看这个大“宝贝”,有的忙着拍照片,有的在观察讨论发动机产生故障的原因。突然有人喊了一声:“任副院长来啦!”大家顺着声音远远望去,只见任新民拄着一根木棍,同两位年轻的战士一起正风尘仆仆地向搜索队走来。这也是勘测搜寻组人员预料之中的事。任新民从不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报告,平时不管哪个系统和产品遇到技术关键或发生什么问题,他总是深入研制生产的笫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同基层的科技人员、工人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次,勘测搜寻组的同事料定他绝不会甘心坐在指挥所里等着搜索队回去作汇报。果不出所料,任新民终于长途跋涉赶来了。搜索队队员们注视着这位被晒得黝黑又面容慈祥的老专家,都为这位老专家不顾个人安危,不畏艰险,深入“寻宝”第一线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争相和他握手,他和蔼地笑着说:“你们辛苦了!”虽然彼此分别还不到五天,却似久别重逢,感到格外亲热。

任新民也加入到队伍中,继续进行紧张的搜索,终于大获全胜,其余的三个燃烧室和重要的零部组件的残骸也都找到了。尽管这五天来,大家都没洗过脸、刷过牙,精疲力竭,但搜索成功的喜悦早已把疲劳赶到九霄云外了。大家说着、笑着,满载着“战利品”连夜赶回了指挥所。★

(本文摘自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任新民院士传记》)

猜你喜欢
试车残骸导弹
“火神”固体发动机试车
美完成SLS芯级全程试车
瞄准未来战争的小型导弹
火箭的哪些残骸会掉回地面
南京地铁7号线工程信号系统车辆段与试车线方案研究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The shocking disappearance of flights
以身试车
发现MH370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