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中慧, 唐燕萍, 张晓丹, 陆 统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特殊教育系, 浙江 杭州 310023)
实习基地建设
关于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
骆中慧, 唐燕萍, 张晓丹, 陆 统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特殊教育系, 浙江 杭州 310023)
为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与实践能力,以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着力点,改革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包括拓展实践教学基地覆盖行业领域、建立职业导向教育与学术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施三站式轮转实践机制。
实践教学基地; 全纳教育; 特殊教育师范生
2014年1月国家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并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全纳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收学区内所有儿童,并为这些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1]。顺应全纳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对特殊教育教师概念界定,也不再局限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人员,而是扩展至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机构中履行残疾学生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未来教师除了要了解全纳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全纳环境中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而教师教育日益重视实践教学的价值[2]。
1.1 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单一,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还是以向特殊学校输送教师为主要目标,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3]。在相当多的师范院校,全纳教育既没有单独的授课,也没有纳入其他实践课程[4]。因而在实践教学方面,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为主要内容,特殊教育师范生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未列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
1.2 特殊教育教师岗位能力未得到充分培养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师范毕业生以教育系课程体系为知识框架,学习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5],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的院校未能与普通教育、社会福利、康复、医疗等行业交叉融合,学生的实践机会也都集中在特殊教育学校,缺乏多机构合作实践机会。
特殊教育是一项团队事业,合作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当中的一种普遍和必要的实践[6],而当前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单一,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多领域、多团队合作实施特殊教育的意识与能力较弱,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也不强,这与当前国家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全纳教育实践能力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1.3 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
大部分师范院校实践教育活动都一次性集中进行,缺乏系统规划,导致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分离、短期实习与长期教学相分离、教师素质培养与专业课教学相分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7]。教育实践不只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验证,更是师范生体验教育现实、学习教学的关键路径,拓展了师范生专业学习的空间[8],而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
2.1 全纳教育对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影响
一体化教育和社区康复代表了服务于有特殊需要者的互补性和相互支持的方法。大部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普通教育系统中获得各种专业支持,而各种外部支持在地区一级调整管理。特殊教育学校还将扩展其功能,为普通学校提供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专业支持。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管理者,通过使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各种已有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因而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培养未来教师自治能力、根据学生需要调整课程与教学及与家长、专家的合作能力[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建议教师职前教育机构把对于教育多样性的理解与回应作为师范生的基本学习目标,教师教育课程重点应向基于实践的学习倾斜[10]。
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充分体现了全纳教育的理念,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与普通学校教育工作者合作,指导、实施随班就读工作,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促进学生的社区融合;同时要求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院校将《专业标准》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实践与教育实习[11]。
为适应国家特殊教育的发展,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院校应当将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列入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机会,激发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发展自主性,进一步实现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
2.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
为培养适应全纳教育发展需求的特殊教育教师,学校确立了特殊教育行业发展需求、教学资源分析、师范生专业发展意愿的三维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以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着力点,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全纳教育实践能力,突出实践导向的职前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构建多机构协作建设职业导向教育与学术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特殊教育专业服务领域、实践教学地位、学生实践学习选择权的突破,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优质化、多元化的需求。
(1) 特殊教育专业服务领域突破。根据浙江省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学校培养的未来特殊教育教师的服务领域从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延伸到普通教育、康复、社会福利、医学等行业领域,并具备参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特校康复教师+驻校顾问医生”“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跨领域的特殊教育服务项目的能力。
(2) 实践教学地位的突破。突出实践导向的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构建职业导向教育与学术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不再从属于教育理论课程,回归到教学的中心,成为集聚行业、学校、学生3方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
(3) 学生实践学习选择权的突破。通过建立贯彻专业学习全过程的三站式轮转实践机制,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赋予师范生规划实践学习进程、选择自身专业发展方向的权利,师范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积极适应特殊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拓展自身专业能力,能够较顺利地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过渡。
3.1 扩大实践基地覆盖领域
根据浙江省在“十三五”期间坚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以多模式融合为切入点,实现融合教育全覆盖”的发展任务[12],学校以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能力、与多学科领域专业人员合作实施特殊教育能力为重点来提高未来特殊教育教师全纳教育实践能力。为此学校以拓展特殊教育专业实践基地覆盖领域为路径,将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单位从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拓展至普通教育、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组织等领域,并通过建设“医教结合”“普特融合”2个培养平台整合各领域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多领域合作实践的学习机会,以适应特殊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1) 医教结合培养平台。由教育、医疗、康复领域的机构组成,将特殊教育实施多学科、多团队合作的理念引入实践教学,让师范生熟悉学校、医院、康复中心等不同类型机构之间合作实施特殊教育的工作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未来特殊教育教师适应特殊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能力及与不同专业人士合作实施特殊教育的能力。依托这一平台,可以为传统的特殊教育领域以外的新领域,如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等机构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并在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殊教育服务项目中发挥骨干作用。
(2) 普特融合培养平台。由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普通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社会教育机构等单位组成,将生涯发展与转衔教育理念引入实践教学,让师范生熟悉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支持模式及普通学校实施全纳教育的模式,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未来特殊教育教师适应特殊教育学校新的功能定位的能力,即具备为普通学校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支持的能力,以及根据特殊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实施转衔教育的能力。依托这一平台,除了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适应全纳教育发展的教师以外,还可以为普通学校培养具有指导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能力的教师。
3.2 建设依托实践基地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与行业单位合作,依托实践基地建设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偏好的从“学校到岗位”的实践课程体系,进一步发挥行业单位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咨询、引导、评价作用,以凸显实践教学的职业导向教育价值。
根据特殊教育师范生在自我觉察、职业角色试探、职业定向阶段的教育需求,设计双向、开放的模块化、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分阶段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生涯发展教育目标。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分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模块、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方向发展模块、专业能力进阶模块3大模块课程,指导特殊教育师范生在特殊教育领域里找到个人能力与专业发展意愿匹配的岗位,更好地适应全纳教育发展需求(见表1)。
表1 基于实践基地的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3.3 建立三站式轮转实践机制,
学校从以往单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践模式,转向了贯彻特殊教育专业学习全过程、跨领域的三站式轮转实践模式:即大一基于儿童发展的“1+2X”(2X表示在实践自选模块中选择2个实践基地) 幼儿教育见习;大二基于特殊儿童多样化需求的“1+X”(X表示在实践自选模块中选择1个实践基地) 特殊教育见习;大三基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1+X”(X指提升专业能力的跨机构短期进修)顶岗实习(见图1)。
3站式轮转实践机制,在培养模式上赋予特殊教育师范生规划实践学习进程、选择自身专业发展方向的权利,推进兼顾学生专业发展意愿的职业导向教育的实施,从而培养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匹配度更高的特殊教育教师;在培养理念上是希望特殊教育师范生在尊重儿童差异的儿童教育观基础上建立特殊教育观,使得未来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实施多跨专业、多学科协作的特殊教育服务工作,更好地满足特殊教育精细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由于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给予学生接触特殊教育行业的学习机会,给予他们学习选择权探索适合自己的特殊教育职业岗位,师范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在顶岗实习阶段很快就能进入实习教师角色,并能够适应多团队合作的工作要求。毕业生不局限于在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就业,而且能在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等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并在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殊教育服务项目中发挥独特作用。
图1 三站式轮转实践机制图
经过3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已经在教育、医疗、残联、民政等不同系统单位建立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了“普特融合”“医教结合”2大教学平台,推进实践导向的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建立职业导向教育与学术教育相整合的课程体系,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学院服务特殊教育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赢得了行业的支持,经中国残联、教育部评审,学校作为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承担探索构建康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试点任务。近2年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75%的毕业生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幼儿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毕业生一年后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率达到78%,有力支撑了浙江基层社区全纳教育事业的发展。
References)
[1] 范秀辉,申仁洪.美国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6):62-64.
[2] 唐春梅,成慧平.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6(8):,34-38.
[3] 沈卫华.全纳教育理念下的英国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9(3):43-45.
[4] 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2(1):10-12.
[5] Heward W L.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M].8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5-58.
[6] 张恒庆,薛猛.新时期地方师范大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8-9.
[7] 王夫艳.实践中学习教学:香港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念评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75-76.
[8] 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 [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5-26.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行动纲领[EB/OL]. http://spedu1.guangztr.edu.cn/html/6/1/201010/21-195.html.
[10] 卡普兰·伊安,刘易斯·因格里德.推进全纳教师教育:倡导指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8-7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2015-08-21.
[12]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特殊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Z].2016-10-09.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ing in special education
Luo Zhonghui, Tang Yanping, Zhang Xiaodan, Lu Tong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Zhejiang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Hangzhou 310023,China)
To cultivate the philosoph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to train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ing in special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bases aims to reform the modes of training teach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field.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expanding the industry sectors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mbined with both the career-oriented education and academic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of three-station turning.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inclusive education; special normal stud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10.16791/j.cnki.sjg.2017.04.057
2016-12-14
201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15NDJC238YB)
骆中慧(1978—),女,浙江杭州,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儿童教育、特教教师教育.
E-mail:fluozhonghui@126.com
G642.44
B
1002-4956(2017)4-02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