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历史枷锁”的工匠
文物修复就是要尽可能地让文物“修旧如旧”地带着原汁原味的历史味儿,不能修成闪闪亮的新品,也不能脑洞大开地即兴创作。而且,修过的文物,要让观众看到器物本来的样貌,也要让观众仔细观察的时候能发现这文物是经过了修复的,并且能基本找到修复的位置,这才是好的修复。
因此,要修复一件文物,除了要有精湛到不输于原作者的技艺,修复师们还必须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工艺和风格,才能进行修复。如果器物有残缺,那就要去寻找类似的器物,然后来推断出残缺部分最可能的样式和造型,才能进行修复。
所以说,文物修复师们都是一群带着“历史枷锁”的工匠们,不仅仅是工匠,还背负着历史的积淀啊。
没把握,不动手
既然是文物嘛,一般都是孤品,没有零配件,原来的样稿也早已遗失,所以,要修,至少不能搞得不如不修——越修越坏,那可就太可惜了!
所以,修复师在学习的时候得先练好手,不能先从修文物开始,得从修复破损的现代物品开始,一步步接触文物的修复。必要的时候,你得亲自造点材料练手……
但是,即使是故宫博物院那些技艺高超的修复师们,也不会轻易就下手的。他们也需要对要修复的文物进行论证,确定修复方案,然后才展开修复。如果没有把握,那就不能修。
比如故宫有件藏品《江山万里图》非常漂亮,但是由于太过古老,画卷的颜色已经开始脱落。虽然修复师们很想修复它,但是他们没有把握在刷固色的胶矾水时不损伤画卷,几经讨论都没有形成成熟的方案。最终只能暂时搁置计划,等待大家拿出更好的方案来。
现代社会里的古典作坊
要修复文物,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寻找修复文物的材料。一般来说,用料要尽可能和原来的材料一致,特别是那些画作啊、丝织品啊。很多时候得用原来的古纸或者古线,但是这些物品保存到现在的已经所剩无几。实在不行的,那就得用古法去造,争取做出和当时最接近的材料,然后再进行修补。
至于染料之類的,当然也要尽可能用矿物、植物等古人使用的染料,而不能使用现代的化学颜料。就这材料的要求,那就不好找啊。但是,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物尽可能修复得古香古色嘛。
至于修复的技艺,也很类似古代,不仅纯手工,也是由师傅手把手教给徒弟,然后代代相传。这真是现代社会里的古典作坊啊。
耐心,耐心,再耐心
耐心,这是工匠师傅们对徒弟们的要求。如果不耐心、不细心的话,是干不了这活的。就拿修表来说,清朝皇宫里收藏了很多钟表,当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都不走了……甚至零件都丢了。这些钟表往往兼具报时和观赏的功能,上边会经常有小动物啊、人物啊什么的,钟表一走,机械会带动这些造型也做出动作。修它们,难度最大的不是让指针走,而是让这些造型重新“活”过来。
而里面的机械结构复杂到让人头大,况且还没有图纸!它的机械构造完全要靠修复师来探索、推算。那些丢失的小零件当然也不可能有备份,完全要脑补,然后再加工出来,还要和原来齿轮相扣、严丝合缝。修这样一座钟表,往往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没耐心怎么行?
所以,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件件精美的文物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了背后修复师们的努力和汗水。没有他们,你看到的很多文物将不是这样完整、典雅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