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
人们总喜欢鼓励一个人去努力。慢慢地,“努力”成了一种图腾,大家崇拜它,就像迷恋古诗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一样。
这种对努力的偏执,有时候会导致我们在困难的事情上花费很多时间。
一个人究竟是要在不足之处费尽功夫,以求达到正常水平,还是要果断放弃短板,将长处发挥得更好?显然后者更为合理。然而,许多时候,我们拼尽全力,只是为了让短板变得平常,于是,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平庸的人。
拿我自己来说,我成长于一个生活安逸的小城市,就读于企业子弟小学,小时候接触最多的英语是大白兔糖纸上的“White Rabbit”。
我从上第一节英语课开始就明白自己缺少学习语言的天分,尽管努力记忆,但回到家放下书包,我还是发现当天所学的单词一个都不会读。父亲为了我的英语成绩操碎了心,早晨5点他就拉我起床背单词,还请了全市最牛的英语老师来当我的家教,结果收效甚微。
当一位邻家哥哥凭借一台小收录机自学成才,考取某大学的英语专业后,父亲的希望被重新点燃,他为我买了一台与邻家哥哥的一模一样的收录机。收录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却没有让我一跃成为英语尖子生。
无论我多么努力,英语依旧是我的短板。我需要花费比英语尖子生多三倍的时间来背单词,但常常回家吃个饭就忘了一半,所以我只好不断地重复记忆。我一度非常自卑,怀疑自己脑袋里缺了点儿什么,然而这显然不是智商问题,否则你无法解释我的数理化成绩为何可以遥遥领先,当然这也不是记忆力的问题,否则你也同样无法解释为何我能熟背政史地这件事。
一直到大学毕业,英语始终是我花费最多精力去学习,但收效最差的学科。
工作以后,我虽然鲜有机会使用英语,但我学习英语的冲动还是不定期发作,因为我觉得不甘心。在英语考场上奋笔疾书;帮助外国友人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看原版英文电影,被机智幽默的台词逗得仰天大笑,这些美妙的情景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下载APP来背单词、参加英语培训班、找人练习口语,这些我都一一试过,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一点儿进步都没有,至少在出国旅游的时候,我敢跟空姐要饮料了,然而这离我的梦境依然相去甚远。
而我认识的一位温州女士,没读过大学,就靠每天在家看美剧,两年后就去美国陪读了,还交了许多美国朋友。与我20年的英語学习血泪史相比,她根本不算是学英语,只是在追剧的时候,顺便掌握了一门新语言。
“无论有多难,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真是传统教育给我们的一碗毒鸡汤,它引申出另外一种错误的认知:似乎只有难做的事情,才值得我们加倍努力,并且努力本身,比做得好更值得赞赏。
当然,每个人成功以后,都会渲染一路走来的艰辛,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