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珠笔大国”有了自己的笔头

2017-04-25 11:04佚名
今日文摘 2017年7期
关键词:制笔太钢笔头

佚名

很久以来,有个事儿一直压在中国制造业的头上:那就是作为全球钢铁第一生产大国,圆珠笔笔头的“笔尖钢”自己生产不出来,还需要进口。

“2015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这都需要调整结构。”2016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时专门点名“圆珠笔”。

1月11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钢”)官网称,太钢研发生产的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笔尖钢)新材料,成功应用于国内知名制笔厂家,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与进口产品水平相当。

灵感来自家常“和面”

一支书写流畅的圆珠笔,笔头和墨水是关键,其中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目前,碳化钨球珠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出口。但球座体的生产,无论是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生产一个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笔头最顶端处,厚度仅有0.3-0.4毫米,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这就要求钢材中必须融入多种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钢材质量。

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因为开发这个产品没有可借鉴的资料,一个成分的配比从几十公斤开始炼,各种成分加入多少的次数没法统计了。”太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说,没有任何参考,只能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参数、设计工艺方法。

突破的灵感来自家常的“和面”,面要想和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对应的钢水里就要加入工业“添加剂”。普通的添加剂都是块状,如果能把块状变细变薄,钢水和添加剂就会融合得更加均匀,这样就可以增强切削性。

经过五年数不清的失败,在电子显微镜下,太钢终于看到“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试验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

微不足道的创新值得做吗?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每年生产各类笔近400亿支,占全球的80%,其中进口笔头达100亿支。

事实上,国家早在2011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许多专家表示,之前,笔尖钢未能实现国产,并非受限于技术,经济价值才是众多钢企忽视笔尖钢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内的笔尖钢市场规模约为1000吨,以进口价8-9万元/吨计算,产值总共不到1亿元。

中国制笔协会名誉副理事长陈三元分析,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没有动力去搞研发,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自行生产,最后只能依赖进口。

中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量大面廣的钢材成为钢厂逐利的方向。另一名冶金界的资深人士分析说,“现阶段,除了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钢材有专门企业去攻克,大部分企业都是习惯于哪个品种需求量大就生产哪个,企业之间都以拼成本获取优势。”

一家大型钢企的研究人员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全球化下各有分工,如果我们能开发出只有中国造得出来的钢,并申请专利保护,这件事比研发出别人已有的笔尖钢技术更有意义。”

如果仅算账面上的经济账,笔尖钢的成功仅节约每年1500万美元的外汇。不过,在钢铁行业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小小笔尖钢或许也能撬动一个大市场。1月11日,早盘开盘不久,太钢即报5.42元涨停。

(秋声荐自《看天下》)

责编:Ester

猜你喜欢
制笔太钢笔头
山西太钢“手撕钢”将用于国产折叠屏手机
2018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8~151期)
砥礪奋进 筑梦前行——庆祝中国制笔协会成立35周年
2017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4~147期)
2016年前10月制笔行业统计分析
笔头和笔帽
太钢生产出国产首套CAP1000核电站用不锈钢
国内功率密度最大中频感应炉太钢热试成功
贺太钢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