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华
《论语·学而》曰:“过则勿惮改。”意思是说,有了过错要勇于改正,不怕改正。由此可见,知错就改是儒家倡导的一种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方式。
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士大夫“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毛泽东也曾发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感慨。“君子太上立德”,曾国藩始终把“立德”放在首位,他天天进行反省,曾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念念欲改过自新”。
曾国藩有一封家书谈他是如何认错与改错的。他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此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鄭小珊,名敦谨,字叔厚,湖南长沙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改庶常,散馆授刑部主事。小珊通医术,常为曾国藩家人诊病,一次,因一言不合,两人竟恶言相向,小珊当场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越想越觉得自己不对,后悔万分,遂亲自往小珊家中赔礼道歉。过了三天,曾国藩又邀郑小珊去酒楼喝酒赔罪,两人冰释前嫌。曾国藩从与郑小珊的误会中领悟到了自己的三大过,即:平日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与人意见不合,容易发怒,有时甚至忿恨无礼,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通过这种深度反省,不断完善自己的操守德行,使他在为人处世上游刃有余。可见,曾国藩的成功是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结果。可是,现在有些人有了过错之后都是“惮改”的,他们不但不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极力掩饰,有些人甚至把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去,或是有意让别人当“替罪羊”。分析起来大概有这样一些因素:一是怕影响自己的形象,二是怕承担因此造成的责任,三是怕对未来造成不利的影响。
然而,人生就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如同“修枝剪叶”,不断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讳疾忌医、文过饰非的人,往往会得不偿失,于人于己、于公于私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过则勿惮改”,诚如斯言!知错就改,这是为人处世、道德修炼的必经之径。与曾国藩的大度认错、自觉改过自新相比,我们还真得好好学习才行。
(责编 / 刘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