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波,于大伟(.长春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吉林长春 3003;.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吉林长春 300)
碎片化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戴金波1,于大伟2
(1.长春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吉林长春 130032;2.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
通过对当前高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碎化内容分析,将碎片化教学理念与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有机结合,以碎化的方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从现实的角度完成高校所承载的教育职能。
碎片化;创新;培养
“碎片”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关于碎片化的研究起初在经济领域、天文及考古领域、软件工程领域及社会学领域,但在碎片化时代到来之后,它就与学习密切联系起来。高校的大学生成为碎片化的受众。
从学习层面看,内容、时间、过程、方式都可以是被碎化的,碎化融合了时间与空间,融合了零碎与微型,融合了间断与多样,也体现了灵活[1]。人才培养的方式要与人才本身的特性相容,所以,当前创新人才培养要以碎片化的特性为切入点。
碎片化时代让我们看到网络无孔不入、终端日益便携。我们的校园到处都能见到手机在手的同学,这呈现给我们的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学生习惯于在碎化的时间拿起手机,这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契机。
碎化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时机,每一次的短暂学习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对某个方面知识的触碰,在一次次的知识触碰中,学生的潜力、潜识也同样被触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形成挑战意识,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将达成。
碎片化的学习发生在共享心智模式与个人心智模式之间的链条断裂之时,当集体、团队共有知识结构或知识认同与个人之间存在差异时,个体就会发生碎片化学习[2]。然而,在高校中碎片化的学习与教师碎片化的教授不能完全分开。教师在整体化思想的影响下以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师清楚地知道每个知识点的作用、意义,但学生却不然,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对于知识点所在位置的理解差异,这是一种不对称的现象。内容碎化发生在完整知识体系掌握过程中,其最终目的在于创建自我所需的、适合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体系,知识碎化与重构过程如图1所示[3]。
图1 知识碎化与重构过程
高校学生是“信息饥渴症”的主要人群,这使得他们的注意力被碎化。教育者在整体化的前提下,将内容碎化,学生便可利用灵活的碎片时间、灵活的智能终端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涉猎知识碎片。在对碎化的内容学习中,学生创造力容易被激发,对所掌握的知识会按其所需进行重构,形成有利于自我能力提高、包含自我创新的知识体系。因此,碎化的内容激发了创新人才培养。
教学过程的碎化是循序渐进的碎化,考虑符合认知规律的思维过程及实践过程的碎化。没有积累的创新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每一个被碎化了的过程就是一次积累,所有的碎化过程就像3D打印机对实物的层层立体堆积,实物呈现之时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结果呈现之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成学习目标所采取的行为及其认知取向通常决定了其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不相同。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所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就从记忆的角度给出了不同学习方式所呈现的不同效果。据此,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得到如下结果[4]:
图2 学习金字塔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主动学习对内容的记忆程度高于被动学习,我们可以据此认为主动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创新知识掌握及创新能力培养。碎片化学习通常是主动的,是学习者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的,学习的内容也通常是其主观所需的,蕴含其中的主动性、主观需求性都为创新能力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被纳入“十三五”规划,是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结合高等教育的受众所存在的“碎片化”特点,建立科学的碎片化教学,进一步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1]张克永.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熊泽.心智模式理论及其应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张伟,侯晓彤,侯克青.专业教学内容的碎片化与重构[J].煤,2016(8):23-24.
[4]彭晶,张鑫明.高效课堂 效在何“方”——学习金字塔理论对建筑制图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169-170.
2017-01-10
2016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CEC的高校转型期教师教学发展策略研究”(吉教高字[2016]32号);2015年长春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碎片式教学质量评价研究”(长师高教[2015]20号)。
戴金波(1971- ),女,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7)04-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