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兆峰
数字货币时代来临
□ 文/王兆峰
春节前夕,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经测试成功,由央行发布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央行推进法定数字货币落地的举措获得实质性进展。这意味着,央行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首个发行数字货币并开展真实应用的中央银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支付结算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电子账户实现的货币数字化形式十分普遍,尤其是近年来,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类数字货币的出现,更是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与传统的虚拟货币不同,比特币不受虚拟货币发行机构的控制,而是一种由开源软件通过计算产生的数字加密货币,可全球使用,无货币兑换费,并逐步运用到捐款、网上购物、实体店消费等领域。2013年,美国、德国的官方机构相继承认比特币为货币。
比特币的技术基础是区块链。区块链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网络交易的信息。整个系统通过公钥密码确保交易双方的隐秘性。公钥是比特币的接受地址,是公开的。私钥被用于实现对信息的访问,确认账户内比特币的转移支付。当一笔比特币交易发起的时候,交易信息被广播到整个网络,所有节点都可以验证此次交易的有效性。在一个节点完成对交易信息的确认后,确认信息会广播到整个网络,最终完成交易信息在全网络的确认。这样就形成了对交易信息的时间戳。
从比特币等类数字货币形式来看,其背后都运行着去中心化机制,主要通过分布式记账方法建立信任体系。但这些类数字货币存在着与历史上私人货币一样的根本性缺陷:价值不稳,公信力不强,可接受范围有限,容易产生较大负外部性。因此,由中央银行推动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势在必然。与比特币相比,央行数字货币以国家信用为保证,可以最大范围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应用,最大限度提升交易便利性和安全性。
全球央行一直在关注货币数字化演进情况。早在1996年,10国集团(G10)的中央银行专门在国际清算银行(BIS)开会讨论电子货币对支付体系和货币政策的潜在影响以及央行的应对策略,并委托BIS密切关注电子货币在全球的应用情况。自此以后,BIS定期发布对于电子货币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主要经济体央行加快了应对策略的研究和评估进程。欧洲央行2015年详细评估了“虚拟货币”产品对货币政策与价格水平稳定性的冲击;美联储提出了重构更快、更实时支付体系的行动计划;英国央行则在各个层面提出将数字货币冲击以及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纳入其研究日程。
王兆峰
易宝支付
我国央行决定发行数字货币,意在提高交易效率、透明度和安全性,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逐步打破美元垄断、在国际金融竞争中争取主动。这将助推电子支付、云计算、安全芯片等行业的发展,对纸币发行流通相关行业形成冲击。
数字货币的推出,使得现金支付工具变成了实物现金支付工具和数字货币支付工具两类:数字货币采用电子形式流转,相当于是中央银行发行的一种非现金支付工具,从而丰富了支付工具体系,增加了社会公众办理日常支付业务的便利选择,形成较强的零售支付选择替代性。
数字货币在功能上与实物现金相同,在效益上可以大幅减少实物现金的发行、运输、保管、验点等成本,因此在社会公众广泛使用数字货币后,预期将较好地替代实物现金使用。数字货币作为纯电子化现金,与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相比,具有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撑。因此,在具有同等便捷性的情况下,数字货币将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吸引社会公众较多地选择使用数字货币。
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应用目标将重新定位。在传统实物现金使用情况下,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目标是要减少现金的使用,降低社会成本;加速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数字货币的推出,将内生性地大幅减少传统现金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目标任务。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主旨将重新定位:以加速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主,以减少现金的使用、降低社会成本为辅。
数字货币强大的跨境支付能力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资本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还无法进行准确评估。如果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仅仅是替代纸币,实际上就是一种电子现金,对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影响都不大。电子现金流转仍然通过央行和金融机构再至企业和个人,在货币创造、流转环节、功能上与纸币完全相同,没有脱离传统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电子现金的主要功能在于便利交易支付。考虑到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发展已经极大地便利了交易支付,电子现金对货币交易需求的影响有限,对货币政策的总体影响不显著。电子现金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取决于其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
如果央行数字货币不仅仅替代了现金,同时也与商业银行存款竞争的话,央行数字货币会对经济产生更多实质性的影响。如果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账户与银行存款账户相似,所产生的银行存款流失的问题就会变得严重。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就不仅仅关乎货币交易安全性和成本问题,而将有可能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数字货币的发展既要综合考虑国际上数字货币研究的新进展,也要结合现行的发行流通体系管理框架和我国现实国情,兼容并蓄,构建符合国情的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首先,在技术路线上充分领会、吸收、改造现有广泛使用的信息技术,确保法定数字货币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效率性。其次,在机制设计上要在现行人民币发行流通机制的基础上,保持机制上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探索符合数字货币规律的发行流通机制与政策工具体系。此外,在法律法规上遵循与传统人民币一体化管理思路。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在设计上仍然可以采用传统纸币所使用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到商业银行的银行库,再由商业银行直接面向全社会提供数字货币服务,从而兼容现有货币政策的体系。
按照初步设想,法定数字货币的流通应用场景不仅要覆盖纸币的应用场景(即现场线下交易),而且要大于传统纸币的应用场景,重点推动在互联网上使用。随着数字票据交易平台的测试成功并逐渐推广,不需要特定的实物票据或是中心系统进行控制和验证,能防止一票多卖,及时追踪到资金流向,保障投资者权利,降低监管方成本。下一步还可以拓展数字货币在以下重点领域的应用。
跨境支付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低成本、高效率、低风险的跨国支付与结算产品和方案。利用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打造的点对点支付方式将省去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中间环节,不但24小时实时支付、实时到账、无隐性成本,也有助于降低跨境电商资金风险及满足跨境电商对支付清算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需求。
抵押品物权数字化。银行电子化的贷款流程和处理流程目前仍然存在大量重复的人力工作,而作为贷款发放的基础支撑,很多抵押品存在定价不实、抵押多次甚至无抵押品等情况。可以考虑利用数字货币对银行的抵押品进行定价和交易追踪:理论上,通过智能合约消除抵押品被多次抵押的情况;利用数字货币发放贷款并构建数字化流程,精简成本、提高效率,数字化的抵押贷款申请流程可以在云端以自动化的方式建立和处理。
供应链金融。通过数字货币和区块链交易,减少供应链金融的人工成本、提高安全度及实现端到端透明的程序数字化。除此之外,由于交易效率的提升,整体贸易融资渠道更畅通,对交易双方收入提升亦有帮助。
消费金融业务。银行要严格追踪消费贷款的去向,严控进入投资市场,但一些客户利用取现等方式切断交易链,导致银行对私人部门的实际杠杆统计数据出现失真。鉴于此,银行可考虑对消费金融的发放和交易利用数字货币,并利用可靠的数据库记录各种信息,对每一笔资金的划转和使用保持监控,使交易资料和交易记录可信、可追溯。
衍生金融业务。由于基础资产不透明,市场机构缺乏定价及处置的能力,不良资产ABS(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复杂,回收不确定因素多且定价困难。尤其是包装成CDO(担保债务凭证)、CDS(信用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品时,风险隐蔽性更强,风险爆发带来的破坏性更强。为保护最终消费者利益,建议除了传统的优先-次级结构外,利用数字货币设置充足的超额抵押、额外的流动性支持、流动性储备账户,利用智能合约设置更加严格的回收款触发机制等增信机制。
总之,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影响实际交易、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竞争等,并将在数个重点领域拓展深入,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数字货币可以在多个领域拓展应用,比如跨境支付、抵押品物权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业务、衍生金融业务等。
责任编辑:卫丽红
weilihong@ccid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