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决定开展“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文决定开展“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直辖市市辖区和副省级市、地级市均可申请创建示范区,距离相近、产业关联度高的城市可联合申请创建示范区。申请城市(群)应具备以下条件: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配套体系相对完善,在建设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产业创新支撑能力强,科研院所和创新人才集聚,拥有一批较高水平的创新企业、载体和平台,协同创新体系较为完善。微观政策支撑体系比较灵活,市场发展环境好,能够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各有关部门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布局,统筹考虑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和特色,结合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布局,鼓励不同地区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积极稳妥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对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统筹,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加强总结交流,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细化完善支持政策,协调解决示范区创建中的重大问题,并加强对示范区创建工作的评估,不断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形成动态调整的良性竞争激励机制。示范区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可将外资管理、经贸合作、投资审批等方面的审批权限下放至示范区,并允许示范区研究制定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示范区制定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国务院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10月30日,为进一步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提出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共提出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174项,其中,原材料工业53项、装备制造业33项、电子信息与通信业36项、消费品工业27项、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25项。包括3D打印金属粉末制备及应用技术、全数字高档数控系统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动力电池能量存储系统技术、汽车节能技术、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及材料技术、柔性显示器技术、量子点电视机技术、光伏电池生产技术等。此外,该发展指南还对汽车尾气净化器后处理装备与材料的智能生产技术、废旧电池回收技術、汽车低成本专用碳纤维开发关键技术、汽车注塑发泡内饰结构件的生产与应用关键技术、汽车轻量化用高性能铝合金车身板制备技术等也做了给出了发展指南。(人民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研发3D打印等关键技术装备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知识产权局、工程院、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防科工局、全国工商联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发挥民间投资作用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一是建立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加快形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的市场化采信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引导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工业控制芯片、传感器、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和工业网络等领域,围绕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信息物理系统、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等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二是推动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共同建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产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大企业“双创”平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制造业新模式和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
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智能制造工程,围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开展应用,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引导产业智能升级。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开展标准试验验证。加快传统行业民营企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四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研发制造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及《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急需的专用生产设备及测试装备、生产线及检测系统等关键短板装备,培育和提升民营企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能力。
五是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业,深入推进提速降费。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深入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发展,进一步扩大宽带接入网业务试点范围。支持民营企业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证券时报)
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意武汉建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近日,从武汉市经信委获悉,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武汉建设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承载解决我国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及“实现首次商业化”的战略任务,着力破解信息光电子“缺芯”的局面。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是《中国制造2025》全国正式批复建设的第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也是湖北省获得的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由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负责组建。在此之前,全国仅有落户在北京的动力电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及西安的增材制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是承担使命开始建设的第1步,现有众多创新载体在“技术产生、扩散、首次商业化、产业化”的链条上衔接不畅,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所承担的使命,就是跨越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凝聚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力量,完成把珍珠串成项链的关键一步。
商业化和产业化是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主导运营,实行股权制管理,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由光迅科技、烽火通信、亨通光电等国内多家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参与建设,汇聚了国内信息光电子领域超过60%的创新资源。
此次组建的牵头和发起单位光迅科技在国内市场份额连续十年位列第一,是国内唯一有能力对光电器件进行系统性、战略性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光迅科技先后承担了863、973、科技支撐计划等130余项国家级项目,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100余项。(湖北日报)
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低速电动车定标方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回复了32名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将四轮低速电动车纳入摩托车类别管理标准的建议》,主要有以下3方面信息值得关注:工信部基本不赞同将四轮低速电动车按照摩托车标准进行管理;不合规低速电动车企肯定要淘汰,但会设置过渡期,分期淘汰不合规车辆,解决存量问题;对于低速电动车“锂电和铅酸电池”之争问题,工信部“倡导使用技术性能高、污染低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同时,关于“低速电动车技术标准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回应称,其同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制定四轮低速电动车国家标准,会根据其微型、短途、低速、特定区域内载客使用的定位,来界定其外廓尺寸、重量、驱动功率、核载人数等技术指标、安全性能以及车辆管理方式,在标准中明确低速电动车的车辆类别及相关技术要求,并以此为基础规范、淘汰部分落后低速车企。对于不合规的在用低速电动车,工信部建议给予一定过渡期,通过置换、回购、鼓励报废等方式逐步淘汰。至此,实锤已定,低速电动车技术标准必然会出,为了淘汰部分落后产能,标准很有可能从严制定。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回复可以看出,对于低速电动车的管理很有可能部分参照现行新能源汽车的管理方式,如设立产品《公告》、制定统一的车牌等。(人民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法规出台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火如荼,其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也逐渐聚焦了从政策到资本层面的关注。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着手制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资本对动力电池的追逐也热闹上演。踏上发展“快车道”的新能源汽车,随着早期车辆进入淘汰期,开始面临低保值率的问题。关于动力电池回收,车企的另一个尝试是电池的梯次利用。乘用车等淘汰下来的动力电池可以用在低速运动的车辆之上。据悉,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约为150家。从整车厂到零部件制造商都努力抢占动力电池体系的制高点。2017年5月,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合资建立两家动力电池公司,分别进行锂电池的开发和电池模块、体系的开发;7月,北汽集团与戴勒姆签署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50亿元人民币建立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及动力电池工厂;10月,东风汽车集团称持股了宁德时代,同时在接洽一个新电池公司;同月,长安汽车发布“香格里拉计划”,宣布布局动力电池领域;华晨宝马也在10月揭幕新建的全新高压动力电池中心;11月,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两大领军企业格林美旗下全资子公司荆门格林美与邦普循环以及两家投资公司合资1亿元成立合营公司,合营公司计划年产三元正极材料20 000t,并在公司成立后12个月内投产。(新华网)
国土资源部印发硅质原料(石英)、膨润土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
近日,国土资源部印发《镁、铌、钽、硅质原料、膨润土和芒硝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对外征求意见。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是指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等3项指标,是评价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效果的主要指标。经研究,确定镁、铌、钽、硅质原料、膨润土和芒硝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铌钽矿中常伴生有钨、锂、铷、铯、铍,铌、锂、铷、铯、铍等有用组分,因此应鼓励企业综合利用有用组分。当综合回收有色金属时综合利用率不低于55%。当综合回收非金属时(包括非金属长石矿物的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不低于45%。对于伴生矿物锂云母含量达到20%以上的,应进行综合回收,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不低于35%。(国土资源部)
《国家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印发关键基础材料领域急需标准研制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国家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所指工业基础标准主要包括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共性技术4部分。其中,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是工业基础标准体系的主体,基础材料标准是工业基础标准体系的核心,基础工艺标准是保障,基础共性技术标准是工业基础标准体系的基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正式启动户用光伏系统标准研制工作
2017年以来,我国户用光伏发电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上半年装机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倍左右,发展最快的地区半年的装机量已经超过多年的累计装机量,其中浙江省目前已经超过10万户,而且大部分是今年的新增装机,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生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户用光伏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参与者众多,行业鱼龙混杂,管理和标准缺失,市场发展初期的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步显现,如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使用低质低效产品、安装施工及运维不规范、虚假宣传等,不仅影响民众收益,也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户用光伏市场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普通老百姓,是光伏产业下游各类用户中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是直接影响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的巨大的潜在市场,我们必须从市场发展的初期即倍加珍惜和爱护,使之得以规范、健康发展。因此,加快户用光伏系统的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户用光伏市场环境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11月20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印发了2017年第2批光伏协会标准制修订计划,立项了《户用并网光伏发电系统验收技术规范》以及《户用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电气安全设计技术要求》2项户用光伏系统标准,标志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户用光伏系统系列标准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由于户用光伏发展较快,协会将加快这两项户用标准的研制进程,预计将在2018年上半年正式印发。
这2项户用光伏标准的立项仅是协会开展户用光伏系统标准研制工作的开端,下一步,协会将在12月底成立户用光伏系统标准工作组,广泛邀请和吸纳户用光伏领域内的从业机构加入,对户用光伏系统领域标准体系及亟需开展制定的标准进行研究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开展户用光伏系统系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使得户用光伏系统建设真正有标准可依、有标准可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