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衍斌+邓晓东+何北平+张杰
摘要:近年来,全国发生多起瘦肉精致人中毒、病死猪、注水猪等事件,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生猪网上交易及溯源监管平台通过网上交易资料信息、生猪交易电子合同、交易资金追溯或电话录音等途径进行有效溯源,可协助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治理和处理违法违规等行为,为猪肉的质量安全提供保证。
关键词:生猪交易及溯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动态监管;食品安全溯源
一、生猪网上交易及溯源监管平台对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意义
1、必要性
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生猪供应基地设点都在区外,管理较为复杂,频频出现漏洞,为了震慑违规违法者,实现有效的跟踪管理措施,杜绝违规药品养殖、售卖收买病豬残猪或注水猪,需要有效利用生猪网上交易及溯源监管平台的溯源技术及动态监管手段,明晰责任主体及对买卖双方造成约束力,减少人为操作的错误或漏洞,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从而加强检验检疫和抽查力度,同时使用信息化溯源查询系统落实追查跟踪从而保证质量安全。
2、平台系统的交易流程
二、构建生猪网上交易及溯源监管平台的步骤及具体措施
1、交易前期准备
经过前期整理双方提供的实名制信息资料,录入生猪网上交易平台,通过平台专业强大的数据库整合功能,将供求信息透过平台传达到买卖双方。实名认证后的用户专设账号登录到网上交易平台,生猪基地利用平台发布相关生猪价格、重量、种类及猪场相关信息。生猪采购商可通过电脑登录平台,搜索生猪市场中基地生猪品种、出栏量与重量、猪场具体地图位置、证照及环境照片等;其次,采购商可安装手机APP或关注微信公众号,登录后同样可查询到生猪基地相关信息;此外,平台同时要设立人工客服,用户可拨打平台服务热线,咨询事项或授权客服人员进行订单操作。在平等互利的网络环境中交易,促进高效的生猪产销对接。
2、交易过程
生猪定点基地与具备资格的生猪采购商确立交易关系后,采购商提前进行账户充值操作,并开通银行交易资金网上交付功能。猪场到当地兽医站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根据检疫票录入订单信息,包括采购商信息、交易信息和运输信息。采购商将会收到基地下单短信通知,确定基地录入的交易信息无误后,采购商登录平台输入密码确认订单,同时将货款通过银行系统支付到猪场账户上。订单确认付款后,对应的动物卫生监督所生猪网上交易系统将会显示订单信息,从而可评估工作量并作工作安排。运载生猪车辆到达对应镇街屠宰场,驻场检疫人员依据检疫票与订单信息,进行生猪追本溯源及正常入场屠宰等相关工作。
3、平台交易资金保障
生猪网上交易及溯源监管平台,通过银行资金交易保障的支撑,使买卖双方可以放心、安全进行交易。在银行支付系统的服务下,每笔交易账目清晰,资金及时到位,避免了纸币交易存在的安全风险。
4、搭建生猪交易诚信体系
平台根据生猪基地和采购商双方交易记录的相互评价、资金支付、部门反馈等情况,建立信用度评级体系。对生猪基地和采购商进行信用度评级,为双方各自选择信用度高的商户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为生猪交易提供更顺畅的渠道。
5、动态监督管理
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动态监管的便利,有效落实生猪交易实名制。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动态监管,如快速检测设备联网检验生猪、防拼车入场限制、自动限制非产地证号录入、GPS拍照定位跟踪车辆和视频监控车辆来源地等。
同时,网上交易信息与生猪检疫证进行互补,完善并加强溯源及监管工作。网上资金交易轨迹溯源有依据,落实责任主体,有效跟踪和追究涉嫌违规养殖的猪场,限制非基地廉价劣质生猪供给。
6、肉档二维码溯源
二维码溯源系统是从生猪养殖源头开始规范信息登记录入及管理,实现动态监管,由屠宰前的检验检测转变为养殖全过程的管控监测,以提高生猪肉品的质量安全。通过基地将养殖全过程数据报备至数据中心,并打印二维追溯码贴在对应的生猪产品上,做到“一物一码”,为该生猪提供身份证明。肉品所有生产信息将跟随生猪从产地到销售终端,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肉档的二维码进行查询,了解该生猪来源地、养殖情况及流通及屠宰环节等相关内容信息。
综上所述,生猪网上交易及溯源监管平台最重要的目的和作用是提供有效的溯源依据和证据,协助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治理和处理违法违规等行为。现在,平台具有网上交易资料信息、生猪交易电子合同、交易资金追溯或电话录音等途径进行有效溯源,从而增加其违法违规成本。若生猪基地和采购商串谋作假,采购非基地及产地的散户生猪,出现质量安全事件必将承担巨大风险和法律责任。此外,通过平台交易,资金是通过银行支付系统确切发生的,可提供资金追溯路径,确立存在交易等行为。如果发现了瘦肉精等违禁药情况,进行证据搜集和跟踪调查,违法者必然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严惩,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市民的肉食稳定供应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 骥.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思考[J].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1(6):49,52.
[2] 袁晓菁.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05):557-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