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7月20日前后,北京市下了一场暴雨,其雨势紧密,持续时间较长,北京市不少区域都发生了内涝。
我原本认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菊花基地不会出现内涝,因为那里的面积不大,地势相对平坦,而且菊花基地的排灌系统比较健全。但我仍有些不放心,雨后便给基地管理人员打电话询问,得到的答复是园内排水通畅,并未出现积水。
然而10天后,菊园却出现了病害,基地内的很多菊花相继死亡。为此管理人员让我去看看这是什么病害?
走进菊园时,地面仍然很湿黏,死亡的植株大多为单株,但也有连片的。病株多是整株萎蔫、枯死(图1),也有一些病株仅有一半萎蔫(图2)。萎蔫植株的叶片上没有出现明显病斑,个别病株出现了青枯现象。我拔了几株枯死的植株,看到植株根颈部有些发暗,像是疫病所致。
为了进一步掌握病情,我和基地的管理人员对病株进行了调查。这个菊园分为2部分,东部种的是地被小菊,多个小品种混种在一起,采用的是平畦栽培;西面种植了2种茶菊,采用的是起垄栽培。西部起垄种植的茶菊只有零星的死株,而东部平畦种植的小菊死亡数较多,粗略调查就有388株死亡,死亡植株占调查菊花株总数的11.34%。有的植株虽然没有死亡,但叶片也有些发蔫,由此推断,病情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
面对这种情况我和基地的技术总管商量了对策,即用普力克(霜霉威)600倍液对整个菊园基地进行喷施,再用上述药液对死株额外喷施一次。
安排完之后我又采集了已死植株带回实验室洗净,准备使用诱发法,取得病菌,做进一步的观察。
但是当我把病株清理干净后才发现,最初得出的结论是错的。如果是疫病,植株的根颈部位会出现局部变黑的症状,但是带回的病株并没有出现类似症状,而是出现主根、侧根腐烂的现象。有的病株皮层脱落,露出了白色的木质部(图3),该现象说明菊园基地发生的是沤根,是一种生理性病害。我通知基地后,买了2根黄瓜,做了诱发试验。结果再次证实,菊园基地发生的并不是疫病,而是由腐生镰孢霉所引发的病害,由此推断基地菊花死秧现象和10多天前的大暴雨有关。由于土壤水分过多,导致土壤通气不良,从而引起植株根系死亡、腐烂。据技术总管说,这种情况曾经在2013年发生过一次。
但是上面说过,这次雨后地里并没有积水,那怎么会出现沤根的情况呢?通过分析认为是由于基地为平畦栽培,下雨时排水较慢,而在今年降雨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基地的菊花在田间泡水的时间超过了根系所能忍受的期限,因此出现了和沤根相同的灾害。面对这种情况,施药防治也解决不了问题,以后再种这茬菊花时应当采用起垄种植的方式。
这件事情刚过去3天,又听说大兴区长子营镇罗庄村的北京凤河农业示范园有一栋日光温室食用菊出现死苗的情况,因为那里的菊花种苗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提供的,我前去考察,准备看个究竟。
到达园区后,园区技术员出来接我。一见面他就说曾听过我讲的课,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出问题的是一个1亩(667m2)左右的日光温室,种了20多畦菊花,每畦7行,畦两侧各有一条小沟为界。每行种有11株菊花。这里条件不错,地面铺的都是带节门的滴灌管。在棚膜上还有遮阳网,但是温室内通风口布置不当,上、下通风口较大,导致温室实际遮阳挡雨的面积有限,是个漏雨的日光温室(图4)。去除已经死亡的植株,生长在这个温室的其他菊花长得也不景气。地边有的秧子已经有
30 cm高,但大多只有10 cm高。
根据介绍,这栋温室菊花栽过2次,第1次是2016年7月19日。栽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是高温闷棚,在定植前20天又将2000 kg“羊粪有机肥”旋耕施入到25 cm的耕层中。定植是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菊花基地技术总管的指导下进行的。栽后采用滴灌供水,之后还施过2次促根剂,“伏根”(第1次500倍液150 mL/株,第2次间隔10天又施了1000倍液也是150 mL/株)。但是栽完当天就遇到大雨,温室进水,导致这批幼苗成活率不高,所以又补栽了第2次。
我在现场观察了菊花死苗的情况,发现所有死苗的根颈部都变为黑褐色,死株上的叶片也都干枯,并变成褐色;
有的根部甚至脱落表皮,露出木质部;部分植株,顶部叶片呈青枯状,和上文提到的菊园基地露地死苗的症状类似(图5)。我随机调查了温室内2个不同位置菊花的成活率。每畦77株,分别成活34和35株,成活率分别只有41.56%和42.86%。我还注意到,整个温室耕作区地势较低,还长有大量青苔,特别是上风口对应的地面上,青苔更多(图6)。说明长期以来这栋温室没有关闭风口,经常有雨水灌入,又因温室的坡度较小,雨水会在温室内汇集,致使温室内土壤水分一直处于饱和状态。此外,我还看到补栽的第3批菊花苗成活率较高,也就是说补栽时,浮于土壤表层的水分已经渗入土壤中,这些幼苗由此避开了致死因素。
调查结束后,我便和园区技术员分析死苗的原因。我们都认为这次死苗和幼苗质量无关。因为死亡的菊花苗都有根,而且补栽的菊花苗并没有出现死苗的情况;这也不是病害的问题,因为看不到发病的过程,但此次病害和前不久菊园基地菊苗水涝的症状基本相同,出现这种问题可能是由于栽培条件不适导致的。
起初园区技术员怀疑是“羊粪有机肥”发酵时烧了根。但是,我觉得这里羊粪有机肥的用量并不大,而且这是一种经过加工的羊粪,里面有不少的添加剂,不容易造成烧根。再加上定植菊花前,还经过了20~30天的腐熟,即便是有烧劲,也应当消除了。
我更傾向于是水涝灾害,和前几天的北京地区连续降雨有关,定植后土壤水分过多,将幼苗泡死。
通过这次断病,我认为应当对食用菊花的栽培技术做出进一步规范,例如为种植户进行定期培训,讲解菊花怕涝等生长习性,及时提醒种植户提前定植,错开雨季,同时对栽培方式(起垄栽培)、浇水、施肥、防涝等都制定相应的规范,避免出现类似的死苗现象。
作者简介:李明远(1937-)男,研究员,长期从事蔬菜病虫害、温室园艺病虫害的防治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