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培武 沈瑶琦 章 平/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朱德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建设中的杭州热带病研究所(1935年)
追溯历史、探寻院训传承是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公益类综合性医药卫生科研机构,也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医药卫生科研机构之一。根据《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志》和《浙江医药通史》(近现代卷)等记载,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建院时间是1950年1月,其前身是1928年洪式闾创办的杭州热带病研究所[1]。关于两者是否具有传承关系,笔者本着科学求证、尊重史实的原则,俯首大量档案文献、图书资料,认为两者一脉相承,故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建院时间应定为1928年8月。
根据史料记载,杭州热带病研究所创立于1928年8月,它是由时任私立杭州医院院长的中国寄生虫学开拓者、热带病学家、病理学家洪式闾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寄生虫病研究机构[2][3]。研究所曾设董事会,蔡元培任董事长;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汤尔和任所长[4],为挂名所长;洪式闾任副所长,实际主持筹建工作[5]。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国民政府教育部、浙江省政府资助以及洪式闾私人资金。也有私人募集资金,如浙江大学化学教授朱昊飞曾为洪式闾办所筹钱[6]。所内设有病理学、细菌学及寄生虫动物学等研究小组,以浙江地区的主要寄生虫病(姜片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钩虫病)为对象,开展调查和防治研究[7]。
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热带病研究所迁至建德,后再迁至金华、衡阳、贵阳、重庆,被日军轰炸两次,仪器、资料几近毁灭,仅存极少数仪器和书籍,洪式闾到西迁至重庆北碚的私立南通学院(后并入国立江苏医学院寄生虫研究所,今南京医科大学[8])任医科主任兼寄生虫教授后,将这些物品带往该学院。之后内部刊物《热带病研究所》仍然付梓,研究人员仍在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直至1949年[9][10]。
根据档案记载,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曾名浙江省立热带病研究所(1950年)、浙江省立卫生实验院(1950年)、浙江卫生实验院(1955年、1963年)、浙江医学科学院(1960年)、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1968年)、浙江省医学研究院(1984年)。1949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谭震林和浙江省卫生厅代厅长李蓝炎鉴于浙江省内实际情况,计划建立一所预防医学的实验研究机构,聘请江苏医学院洪式闾教授和李非白教授于同年12月回杭州进行恢复筹建杭州热带病研究所工作,还指派浙江省卫生厅研究所主任徐陬(先后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第四任院长、顾问等职)参与筹建事宜。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省卫生厅的指导下,浙江省立热带病研究所于1950年1月1日成立,有职工20多人,院址在杭州孩儿巷布店弄28号,占地42亩,设有寄生虫学、流行病学、卫生教育3个研究组,以寄生虫病为重点开展研究工作。1950年2月,根据上级指示,浙江省立热带病研究所改名为浙江省立卫生实验院,正式聘请洪式闾任院长[11][12]。
1957年,浙江省立卫生实验院院址迁至庆春路原浙江大学旧址(阳明馆)。1960年2月,该院与浙江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研究所合并,成立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医学科学院。1963年9月,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将浙江医学研究院与浙江医科大学分开,恢复浙江卫生实验院,归属浙江省卫生厅领导,院址迁至庆丰新村浙江医科大学停建的一座教学大楼内,将此作为院址加以扩展。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浙江卫生实验院改名为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1984年又恢复浙江卫生实验院原名,又后改名为浙江省医学研究院,直到1987年9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将浙江医学研究院改名为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并沿用至今[13][14]。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现设有病毒病研究所、寄生虫病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等11个研究所(中心),拥有9个省级以上附属机构,获评院士2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40余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6人,列入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48人,每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累计获奖科研成果200余项,科研工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1985年,徐陬院长在为庆祝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建院三十五周年而作的《院史》序言中写道:“从历史渊源、人员关系和办院作风看,本院与一九二八年洪式闾教授私人创办的杭州热带病研究所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笔者遵循徐陬院长意旨,从历史渊源、人员关系和办院作风等重要方面,稽探杭州热带病研究所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两者之间的关系。
杭州热带病研究所从1943年至1949年12月洪式闾回杭筹办浙江省卫生实验院这段时间内,资料稀少。但从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和记载中发现浙江卫生实验院为杭州热带病研究所的恢复一说。如徐陬院长在《院史》序言中写道:“一九四九年九月洪式闾教授在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我也自美返国,在红旗下兴奋重逢,纵谈如何以医学科学为新中国贡献力量,他拟回杭再办热带病研究所,并希望我回浙共事。”十一月,浙江省卫生厅代厅长李蓝炎致函洪式闾,表达了浙江省人民政府谭震林主席欢迎他来杭筹办热带病研究所之意。洪式闾收信后欣然从江苏医学院偕李非白教授来杭[15]。另据《夏鼐日记》1949年12月17日记载,“下午夏癯禅(夏承焘)先生来,同往西湖饭店访洪伯熊(式闾)先生,以此间卫生厅邀请其来杭,筹备恢复热带病研究所也。”[16]1950年1月1日,浙江省立热带病研究所赋名。可见,洪式闾返杭后,筹备两个月,即恢复了热带病研究所。
1950年1月1日恢复之际,曾命名浙江省立热带病研究所,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档案1950年3号第17—23页记载了《浙江省立热带病研究所组织规程草案》,该草案是向浙江省人民政府卫生厅厅长提出的规程草案,其中第一条即为“本所定名为浙江省立热带病研究所”。2月,根据上级指示,被更名为浙江卫生实验院[17]。根据院档案1950年2号第58—65页记载,当时一份浙江省卫生厅学委会对浙江省立卫生实验院1950年工作整风总结报告中写到“把研究所改作实验院,就是要防止过去研究人员为研究而研究的作风”,对更名原因作了解释。浙江省立热带病研究所虽然存在的时期短暂,但从命名上可以佐证它与杭州热带病研究所之间的历史渊源。
杭州热带病研究所是私人性质的研究机构,洪式闾逝世后,其后人将部分手稿原件交给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档案室保存。洪式闾在1954年3月的《自传》手稿中写道:“我很羡慕科学家,尤其是崇拜巴斯德和北里两人,因为他们对于细菌学既有很大的贡献,而又能以私人力量创办研究所,名震全球,真了不起。后来我曾到过巴黎和东京实地参观了这两个研究所,对于他们之享大名,实有‘彼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感慨。此为我后来不顾客观条件与环境,贸然在杭州创办私立杭州热带病研究所的动因。”虽为私立机构,但有当时的政府资助,而且工作实务是以寄生虫病防治为主的公共卫生领域研究,具有公益性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是省立科研机构,在1950年的《浙江省立热带病研究所组织规程草案》中规定:“本所以研究并防治属于热带病学范围内之各种疾病为宗旨俾达到促进人民健康增加劳动生产之目的”。可见最初它的工作业务与杭州热带病研究所时期大致相同,直到1956年前两者业务范围保持基本一致,内设寄生虫学一组、寄生虫学二组、医学昆虫学组、环境卫生学组以及卫生教育组(主要设计预防寄生虫病的文字和图像),均面向公共卫生领域。1956年浙江省卫生实验院开始了一轮较大的调整,成立了寄生虫学三组,主要也是从事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研究,1958年先后才成立了药品检验组、医学科学情报小组。此后,随着机构发展和调整,业务范围随后不断拓展,但至今仍保留着杭州热带病研究所时期的研究主业。
根据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档案室保存的书籍资料显示,杭州热带病研究所曾有内部学术刊物《热带病研究所》和论文集。根据论文目录表[18],《热带病研究所》期刊直至1949年仍有刊发,洪式闾及其他研究人员在江苏医学院工作期间,仍在刊物上发表论文。可见,研究所虽因战乱运行不正常,但研究工作并未停滞。如《热带病研究所民国三十二年度论文》为“纪念本所十五周年”所作,即1943年全年的论文汇编;李非白论文《姜片虫在家兔肠中能否转育问题》刊登于《热带病研究所》民国三十八年度(1949年)论文中。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档案室收藏的洪式闾工作日记手稿显示,1950年4月25日,洪式闾记录了他在参加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时的情况:“最后由本人报告浙江卫生实验院今后工作的计划,因本院为新成立机构,本无资料可以报告,惟以研究工作的连贯性论,乃追述杭州热带病研究所时期及现在江苏医学院寄生学研究所工作的情况。”可见,洪式闾曾公开对两者研究工作的连贯关系作了说明。
据史料记载,除洪式闾为杭州热带病研究所负责人外,屠宝琦、周海日、李非白等恢复后第一批职工,都曾是杭州热带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19],几经周折,他们后又随洪式闾回到浙江省卫生实验院工作[20]。笔者上门走访了1950年在院工作的刘世炘等老职工,上述情况得以证实。可见,浙江省卫生实验院继承了杭州热带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浙江卫生实验院在初创时期,李非白担任寄生虫学及医学昆虫学组的主任,屠宝琦担任流行病学组主任,周海日担任寄生虫学三组主任。1957年4月至1960年2月和1965年3月至1968年5月,屠宝琦任浙江省卫生实验院院长。李非白也曾在20世纪60年代担任副院长[21]。可以肯定地说当时从杭州热带病研究所转到浙江省卫生实验院的一批科研人员,不但是科研骨干,还成为浙江省卫生实验院下设科研小组的重要开创人、管理人。
如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考证杭州热带病研究所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两者关系上,完全遵循整体继承性原则[22]。根据以上的文献档案,从两者名称渊源、人员关系、工作范围、工作延续性以及创办人员主观意愿等多方面考证,可以确定两者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具有历史传承性。杭州热带病研究所对浙江乃至全国的医学科研尤其寄生虫病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是浙江医学科学院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把杭州热带病研究所成立的时间作为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建院时间。
注释与参考文献:
[1][9][11][13][21]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志编写组:《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志》,杭州:浙江省医学科学院,2010年,第28-41页。
[2]朱德明:《自古迄1949年浙江医药发展概论》,《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2012年,第80页。
[3]朱德明:《浙江医药通史(近现代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47-648页。
[4]《热带病研究所呈教育部信函(1935年12月17日)》,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35年。
[5]张志杰:《洪式闾:“教授中的教授”》,《温州日报》,2015年1月28日。
[6]杨晓政、陈欣:《全新开街的龙翔里它的前生曾有怎样的风流》,《钱江晚报》,2015年1月28日。
[7][12][15][17][20]浙江省医学研究院史编写组:《院史》,杭州:浙江省医学研究院,1985年,第3-7页。
[8]《国立江苏医学院要览(1938)》,南京:南京医科大学档案馆,1938年。
[10][14][18]《论文目录表(1949)》,南京:南京医科大学档案馆,1949年。
[16] 夏鼐:《夏鼐日记(卷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76。
[19]《南通学院医科来湘教职员一览(1938)》,南京:南京医科大学档案馆,1938年。
[22]李均:《再谈“校史”与“笑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