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
通过对农业设施栽培和植物生理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能生产出安全放心的营养食品,进而逐步实现“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本刊编辑部将本次设施园艺学术年会中部分专家学者对设施栽培和植物生理方面的前沿技术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设施番茄大行距节本增效生态栽培新模式
宁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 李建设
创意来源
众所周知荷兰的设施园艺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为了方便加热系统的构建、蔬菜采摘车的运行等,荷兰现代温室内均采用大行距的设施栽培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增大操作空间并改善温室环境。但是反观中国温室,栽培行距普遍在70~80 cm之间,每667m2栽培番茄2000株左右。采用这样的栽培行距,当植株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将会造成生长空间拥挤,通风透光效果差、人工操作空间狭小,不利于田间操作等诸多问题。
荷兰温室大行距栽培番茄的平均产量在65~
80 kg/m2,而中国温室番茄产量却只有8~30 kg/m2,产量不及荷兰的一半。研究发现,在中国传统日光温室以及塑料大棚中运用大行距栽培模式也能起到明显的效果,所以中国应该改变传统的栽培行距,效仿荷兰,推广大行距的栽培模式。
技术要领
大行距栽培模式的技术要领为改变原来的畦宽140 cm、行距70 cm,并按240 cm的畦距划线,做成南北向高畦,再沿线向两边分起底宽80 cm,顶宽70 cm,高30 cm的栽培畦,操作沟宽160 cm(行距120 cm),最后在畦面上铺设2根或4根滴灌管。在栽培畦顶部按行间距120 cm南北向架设铁丝,用以固定吊线绳。
使用大行距栽培模式,可以把番茄的栽培株数从每2000/667m2株提升至2500株667m2,并且在操作沟内套种叶菜、根菜等作物,为了推广生态型栽培模式还可以套种三叶草、紫云英、绿豆等绿肥,在番茄拉秧后可以将绿肥粉碎,深翻入土,可以起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与秸秆生物反应堆配合推广后,将反应堆挖沟宽度由原来的70 cm缩小到50 cm,每畦只种植一行作物,进行v字型吊蔓,增加了生产收益。
总结
大行距栽培模式把栽培行距由70 cm增加到120 cm,减少起垄42%,有效节约了起垄人工以及滴灌毛管成本;增加定植株数500株/667m2,提高产量;改善植株通风透光条件,便于工人打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套种蔬菜可以则增加收益,套种绿肥则可以改良土壤。
夜间红光打断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俊伟
目的与意义
在设施蔬菜栽培中,幼苗的质量和开花时间对植株后期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健壮的幼苗会提高植株后期产量和果实品质,但是由于天气原因和温室内遮光经常会导致育苗过程中幼苗徒长或老化,所以在生产中需要培育健壮的幼苗。
理论基础
研究表明,通过红光影响光敏色素可以有效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特别是茎的伸长生长和开花。光敏色素是一种蓝色色素蛋白,在植物体内以红光吸收型(Pr,660 nm)和远红光吸收型(Pfr,730 nm)2种形式存在,植物的茎生长动力学曲线不是均匀的,而是夜间的伸长生长量比较大。夜间红光处理可以使光敏色素从红光吸收型转化为远红光吸收型,从而影响株高和开花。
试验方法
‘金棚1号番茄幼苗子叶展平后开始进行夜间LED红光打断处理。处理分别为夜间红光打断2次(每4 h打断一次),3次(每3 h打断一次),5次(每2 h打断一次),11次(每1 h打断一次)及夜间持续红光處理,以夜间持续黑暗处理为对照,每次红光处理5 min,光强为20 μmol/(m2·s)。
结论
番茄植株夜间进行红光处理时,番茄植株的株高随着夜间红光处理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茎粗随着夜间红光处理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当夜间红光处理次数为5次或更多时,可以有效抑制番茄植株的开花,促进营养生长,提高了番茄第1穗果的平均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以及明显降低茎叶中IAA(吲哚乙酸)和GA3(赤霉素)的含量,最节能和有效的控制了番茄株高,培育壮苗。不同红光处理可以改变番茄茎叶中IAA、GA3和矿质元素的含量对番茄幼苗株高,茎粗等形态指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植株将来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