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父,爱子心切。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自己的孩子似乎总是要慢那么半拍,只能着急不可发怒的现状深深地困惑着我。一次,一个“让梨”的家教小故事启发了我,故事大致是说某妈妈给孩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拿出两个苹果给孩子,结果是孩子把两个苹果都咬了一口,妈妈非常愤怒和难受,但孩子的一句话让妈妈愧疚不已,孩子说:“妈妈,我先尝尝哪个苹果甜一点,给您吃。”看来,教育本来就是慢的艺术,我开始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漫长之旅。一晃几年过去了,我家的“慢”孩儿现在学习成绩优异,品行习惯良好,还成了发表文章颇多的“小作家”。回顾和儿子一起走过的时光,我欣然发现“慢”中有着大学问。
慢是一种积淀,让孩子欣赏新奇的万事万物。起初总觉得孩子太磨蹭了,出门后就会对身边的事物过度关注,一不小心就落在了后面。回头牵着他快步前行的时候,他的问题就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了,“为什么有的叶子是绿色的,而有的是蓝色的?”“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开花啊?”原来儿子不是开小差去了,而是在观察一些东西。从那以后,我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比陪儿子了解周边事物更重要,只要他有疑问出现,我就会耐心解答。家中孩子莫攀比,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别人家的孩子识字背诗又多又快,自己难免产生一种莫名的压力,更别说电视节目那些记忆神童对家长的“刺激”了。孩子记东西记得慢,我也犯不着心急,静静地在旁边陪他,不时给他解答遇到的困惑。日积月累,儿子也能识很多字,会不少诗歌了。更为欣喜的是,他记的东西都能灵活地运用在生活中。我们这里有个方言词“找不到”,是“不知道”的意思,每每有人说这个词语时,他都会纠正:“找不到是寻找不到东西的意思,您应该用‘不知道’这个词。”说了好几十年的词语,大家却没其发现表述是有错误的。朋友们对儿子充满了认可和赞叹。
慢是一种思考,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思考空间。我们往往会用成人的思维去评价孩子的行为,这是不科学更是不明智的。孩子在幼儿期应该有足够的玩耍嬉戏的时间,家长难免就会对其完成的速度进行关注。儿子做事总是很慢,有时一发呆就是很长一段时间,但发现每次他都完成得很好。交流后才知道,他每个游戏都有不同的玩法,每件事物他都要了解与之有关的知识。没想到孩子也有质疑的行为和能力。有教育专家说过,对知识的掌握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质疑能力是人生的重要能力之一。还记得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虽然是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不好的拖拉习惯。从那以后,我不再催促孩子,只是静静地等待他的思考,直至他分享思考成果。倘若有不懂的地方,我就助上一臂之力,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慢是一种态度,让孩子养成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信息大爆炸、工作节奏加快的今天,我们难免把自身的经历传递到孩子身上,造成了“慢孩儿”增多的假象。在家长眼中,孩子不是拖拖拉拉就是马马虎虎,弄得家庭气氛十分紧张。曾经有一次儿子做手工,折腾了大半天,书房也被他搞得乱七八糟,本来我有些生气,但看到他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作品,我原谅了他的慢行为。还有一次是他的玩具坏了,我正准备三下两下把它修好,可儿子说他要自己修理,我只好陪着他反反复复地研究,虽然我在一旁看着非常着急,但想到他愿意慢慢进行修理,能在修理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我也就耐心等待。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坏了的玩具终于被儿子修好了,他那高兴劲是我们成年人很难感受得到的。因为有了慢的积淀、思考和态度,也就有了快且好的基础和能力,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这一点,绝对不会错的。
家有慢儿是不必慌张的,他们表现的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我们只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摒弃成年人的审视眼光,全面分析慢的成因。相信在缓缓的陪伴中,你的孩子一定会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