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李鲁山
我们能给未来留下怎样的孩子
——著名儿童心理教育家张梅玲教授访谈
文 | 本刊记者 李鲁山
张梅玲,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从事儿童思维和心理教育研究近六十年,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小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全国妇联“心系工程”主任专家,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顾问,“巨人教育集团”等若干校外教育机构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事业联盟专家,中国早教传媒网特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张梅玲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双文明标兵,荣获首届朱智贤心理学奖;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主编《小学生数学思维》《心理致胜》等十余部专著。
记者: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成为社会热点,有报道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在中小学生中间屡见不鲜,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会“心事重重”?
张梅玲: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在发展,但是教育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比较大,比如老百姓对教育的要求与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差距。我们都知道的“择校”,其实就是家长为孩子选择优秀教师。从教育学角度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这个角色是永远不会退休的,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的本质是教育大人,这是改变教育最为关键的因素。
孩子生下来是好的,正常儿童有很强的求知欲,表现在行为方面,就是越低龄段孩子,越喜欢提问题。孩子为什么要上学?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孩子上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合格公民,可是我们受传统“金榜题名”“出人头地”等文化影响,上学成了改变孩子命运的工具。
今天有不少家长的“面子感”很重,好像功名利禄比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甚至为数不少的家长急功近利,把要求孩子考入名牌大学整天挂在嘴上,对孩子成才的期望过高,功利之心过重,片面追求分数和排名,给学生增加了更大的压力,有不少孩子出现了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对学习没有兴趣,这些跟家长及外界的期望过高有直接关系。
记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反思、探究这些问题呢?
张梅玲:孩子天生是有差异性的,不管是父母还是学校、教师,都应该承认这个基本事实。山有山的高,水有水的深,风有风的自由,马云现在是世界知名的电商,也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但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成绩未必是最好的那一个。
作为父母,不要盲目拿自家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现在的家长大多是有文化的,但有些重要的教育观点,只有认识没有行为,这就等于没有认识。
现在很多孩子特别会说,但他们说到未必能做到,有人形容这是“巨婴”——意思是人长大了,但心理还停留在婴儿期,自控能力很差,自我膨胀比较严重,这个问题比抑郁、焦虑可能更为严重。
我们要考虑今天的孩子成长的大环境问题,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孩子们有很多优点,比如知识面广,价值观多元等,但容易浮躁,做事不扎实,遇到问题,他往往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表现为太自我,而且别人帮他做的事情都是应该的,有的孩子很冷漠,不懂感恩,不知道什么是苦,更不知道眼下的幸福是怎么来的。
作为父母和教师,对孩子一定要有要求,但不能把“要求”变成“苛求”,这存在一个牵手和放手的问题。对未成年人来说,应该牵手的时候一定要牵好,但这不是无限度的,牵手要牵原则性问题,非原则性的问题尽量去放手,我们牵手最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放手。
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规定2.5岁到10岁的孩子在哪个年龄段应该学会做什么,内容十分丰富和细致,对孩子的自立成长很有帮助。现在中国的孩子普遍缺乏归属感,提醒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看待,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家里重要的事情,要跟孩子商量,让他们知道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该适度分担压力,让他感觉自己是很重要的,增加其归属感。
记者: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人,如何看待他们在职业心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
张梅玲:中国教师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群之一,大多数教师能吃苦,负责任,任劳任怨,有的为了学生,耽误了自己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特别是今天,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他们很容易出现的,是职业倦怠心理,这需要引起我们整个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儿童心理教育家张梅玲教授
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当教师,知道“我是谁”,知道有角色转换意识,因为人在社会上都是多角色的,在家中可能是丈夫、妻子,在单位上可能是教师、辅导员,要学会在各个角色之间自由转换,处理好行为与角色之间的匹配,是什么角色就要扮演像什么角色,达到心理平衡;其次,教师要认识时代,认识成长,认识智能和情绪都有一个成长问题,平时重视与同事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共鸣。
作为教师,要有改变和创新的意识,你不能一个教案用上十年不变,教师在自己的专业上要及早学会微调,引进新鲜的教学元素,要理解变是对的,教育在变,人不变是不存在的。教师自身非常需要持续发展,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做任何工作都是学习。
当然,这不是说改变就一定是天翻地覆的,基础的东西也是恒定的,但如果每天改变一点点,时间一长,就是一个突破,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这就是成长。不要忽略小事情,所有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做成的,通过自主的改变,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心理就会有明显改善。
记者:学校教育中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张梅玲:教育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我认为看得见的教育重要,看不见的教育更重要。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只重视那些看见的,不去关注看不见的,像学生的内心世界、意志品德、兴趣爱好、性格和潜意识等。如果我们只盯着考100分的学生,忽视了以德树人,那将来他的方向一旦出现问题,对社会的破坏力会更大。你看那些利用高科技犯罪的人员,人都不笨的,但是他们最终出了大问题,说明方向出了偏差。所以,我认为人应该有梦想,梦想应该有路径,但路径更应该先有正确方向。
现在,不只是我们国家在搞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全世界都在搞,有很多国家走到我们的前面,因为大家都知道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去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八一中学曾讲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能碰到一个好老师是这个人的幸福,一个学校有一批好老师是这个学校的光荣。我们的民族有一批又一批涌现的好老师,这就是民族的希望。
如果我们把孩子比作脚,那教育工作就是在做鞋,教师用爱心,用工匠精神为每一个孩子做一双合脚的鞋子,这就是爱,这就是担当。这中间,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要关注他们个体和年龄的差异,教师的智慧,就是让他们都有一双适合自己脚的鞋子,踏踏实实走在人生的路上。适合的就是好的,做最好的自己,让展示才能的舞台多一点,发挥出长处和潜能。
我们今天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教师和家长都要明白,我们给未来留下怎样的孩子,或者给孩子留下一个怎样的未来?这是教育最重要的主题,需要我们教育有担当。如果你留下来的孩子都是懒洋洋、白胖胖的,只会说不会做,不能刻苦,这样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孩子也是没有明天的。
有一些事情,要大人们亲手做,身教胜于言传,我们要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指出学生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作为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始终关心和爱护学生成长,为他们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记者: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新的问题呢?
张梅玲: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儿女不好,但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不能没有原则,过分去爱。前面我说了,有些家长有很强的功利心,目光短浅,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当然,现在的社会也有一定责任,对“成功”的界定太单一,认为有钱有地位就是成功,这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父母的警惕。
前几天我看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感受蛮多的,有这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热爱,像这次获得冠军的女孩武亦姝今年16岁,是复旦大学附中的学生,大家都喜欢她,这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做得非常扎实。
另外,在现实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孩子都很优秀,包括他们的意志品质、文化底蕴和动手能力等等,这说明社会大环境都差不多,我们每天都在其中,但小环境可以是不同的,这个小环境就是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你教育孩子总比不教育好,一些话父母可能说了作用不大,但不说会更不行,该说给孩子的话父母一定要说。
作为父母要注意方式方法,社会上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对待孩子的教育,要学会用“放大镜”放大其正能量,对于负能量,要用“显微镜”帮助找出问题所在,像外科医生找病灶一样。对于一些社会上的负面信息,要做正面的解释,这样说清楚了,就能化解掉一些负能量对孩子们的影响。像近年来义务教育上出现的各类问题虽然很多,比起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我们解决起来速度是比较快的,让孩子们对国家有一个正确认识,增加对国家的认同。
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行为有问题,整天发牢骚、抱怨,这肯定会影响孩子。家庭教育中的核心是人际关系,教育的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决定在于施加关怀的人与被关怀人之间的关系,这也叫心理距离。吴正宪老师尊重孩子,她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很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对待他们,能包容孩子们过错,这决定了教育关系的亲密与否。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会变化的,女孩在11岁、男孩在13岁左右,会出现行为上的一些变化,比如,不愿意跟父母说话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等,其实这是孩子在成长中有自我了,家长要有尊重,如果不正确处理,会影响孩子跟父母心理距离的。
今天的家庭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加强对有一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代人的教育。我说的教育,不是老年人大学教他们画画、唱歌、跳广场舞,而是让这部分老年人明白如何正确处理跟年轻人的关系。有的老年人思想已经固化,总是不体谅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和生活难处,有的过分溺爱孙子孙女,有的跟儿媳不和睦,导致家庭关系长期紧张,这些情况对孩子的影响肯定不利。
家庭教育中,两代人教育观念上不一致,不仅影响和谐家庭的建构,还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孩子在做人、做事、学习上养成良好习惯,而习惯的形成与各方面一致性最终形成合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原则。
记者:作为学生和家长,如何找到一种高效的、有利于自身进步的学习方法呢?
张梅玲:今天6岁的孩子,20年后就是26岁,到那个时候,他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栋梁,我们的核心素养教育就是为20年以后而准备的,因此,要学会整合知识结构,及早培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最近我在思考四维学习的方法。这是四个维度的学习,其中第一是“向下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以德树人的方向不变,二是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要打好,才能有好的发展;第二是向上学,这是很重要的,要跳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进行创造,多看你未知的东西,在专业上有所创新;第三个维度的学习是向左或向右学,学一些看上去跟你专业没多大关系的知识,比如读一些杂书,学理科的孩子要多读一些小说等,很多看上去并没有多少关系的知识,到最后一定是有用的;第四个维度的学习是向纵深学,学习要有深度,不能蜻蜓点水。这样四个方向的学习,能让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对人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