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育与优化

2017-04-22 23:18曹梦月
人民论坛 2017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构价值观

曹梦月

【摘要】“互联网+”为高校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建构与优化不仅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还关系到未来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校应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新型网络平台,帮助大学生建构积极健康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文化价值观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理念。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对于不同时代的人们而言,其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文化价值观亦是如此。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电脑、手机等网络通信设备的普及和推广,文化信息的来源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人们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一些挑战。文化价值观一旦形成,便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相应的约束与影响。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应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构和优化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多元而复杂的网络信息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往往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其理性分析能力也相对欠缺。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面、健康、积极的文化价值观,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建构给予适当引导。具体来说,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建构与优化,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是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关键一环。

建构和优化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大学期间,学生远离父母,学习和生活都有了较大的自主性。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容易受到多元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因此,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使之作为良好的思想引导,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建构和优化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建设群体。高校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在校行为,其个体行为方式也会影响到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因此,引导学生建构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将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建构和优化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有利于社会良性发展态势的形成。毕业后的大学生群体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其文化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将影响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表现,他们的工作业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为了使社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高校应帮助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助力大学生建构健康的文化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基于文化强国建设的理念,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由十二个词组成的核心价值观既充分体现了我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奋发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人们文化价值观的塑造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和而不同、诚信和谐的精神境界,这不仅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凝聚力,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

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形成“互联网+文化教育”的模式。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文化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化知识竞赛、以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体现中华文化的才艺展示等。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观看大型文化类节目,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中华文化之精华,从而内化于心。

以校园文化环境为依托,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文化价值观塑造与建构的重要因素。为了帮助学生建构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高校应首先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其中既包括显性文化建设,也包括隐性文化建设。

显性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如对校园的景观建筑、基础设施和学生活动场馆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良好的显性校园文化应具备功能完善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学习场所、赏心悦目的校园风景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这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应从改善校园整体布局着手,优化校园外部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健康怡人的环境中树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隐性文化建设则表现为一校的学风、教风建设和学校精神文化的塑造,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与核心。校园文化旨在营造一种氛围,以求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具体体现在师生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等方面,久而久之,这些价值观便会成为学生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体系中的观念。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建构和优化其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和谐友爱、健康积极和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和人际氛围,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其个人素养。高校可以依托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师生的校园文化共建意识,使显性文化建设和隐性文化建设相结合,内外兼修,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和优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以互联网微媒介为平台,协助大学生优化文化价值观

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介,正在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毋庸置疑,“90后”大学生已成为微时代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时代在变化,学校教育也应随之而创新。微媒介具有强大的传播性、交互性、开放性,其快速、便捷的特点也十分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节奏和行为方式。有鉴于此,微电影、微小说、微新闻等“微文化”都可以成为大学生文化学习中的新内容。高校应当对此充分加以利用,让微媒介成为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提升的第二课堂。高校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网络资源平台,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明确设定有效可行的文化学习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布学习内容,敦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问题,可随时登录平台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如此一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使用效率,让学生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与同学的积极互动中顺其自然地建构和优化自身的文化价值观。

互联网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信息时代下,互联网中的多元信息虽难免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值得肯定的是,互联网平台的传播力和互动性,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高校能对其给予一定的监督,并加以合理利用,则可以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塑造产生良好作用。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系)

【参考文献】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2年11月19日。

②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朱志明、魏宝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建构价值观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我的价值观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