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渭明
从老屋基沿盘山公路到高田坑的路上,可以看到云雾飘渺的山间有一片梯田,站在梯田往下看,从山下入村的公路,像一条在空中飘舞的银白色彩带,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村民主任告诉我们,这条从长虹乡真子坑村自然村开始的公路4.9公里,在没有通公路之前的300多年时间里,村民出行,走的是一条有130多个弯、窄的只能通过一人的石砌古道。
站在这一片梯田前,看到先人在如此高的山坡上修建起这么大面积的梯田,恰似一轮轮弯弯的月亮,层层叠叠,环绕在山际,真有一种美若如画的感觉。除了欣赏高山梯田的美丽,波阑壮阔,还有的是心生敬畏,敬佩这里的先辈当年吃苦受累,在高山之巅凿挖出这么多的田,留与子孙耕种。敬佩之余,心里也默默在想,高山坡陡,上丘田与下丘田之间是一道道高高的田坑,高田坑村名是否因此而得名的呢?
高田坑坐落在海拔600多米的山上,是开化县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村落,也是长虹乡最偏远的一个山村。全村只有136户,500多人,村庄里,除了邹、何两户,其他全姓余。因为交通的原因,原来很少有人知晓这里,要不是一批爱好摄影的发烧友来此,谁会知道在这高山之巅,还有这么一块宝地?要不是交通的原因,这里也不可能有如此多保存完整的古民居。
隔绝这个村庄的,除了高高的大山,弯弯曲曲的小路,还有就是村口上那座長长的廊桥。位于村口上的廊桥,叫关羽拱桥,也称观音廊桥,意为护佑村庄、观音送子,人丁兴旺,建造在大清光绪十六(1879)年,为该村余氏祖迁居高田坑时所修建,长约五米,宽2米多,一道拱门,由块石砌成。神奇的古廊桥,把整个村庄与外界隔离开来,古廊桥上的拱门为村庄入口之门,溪两边各有一道。
神奇的古廊桥,静静地横卧在小溪之上,桥下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偶尔还可以看到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这座廊桥上还有保存完好的风西亭,那亭子横跨在小溪之上,为村民遮风避雨,饭后闲时村民也喜欢坐在桥上聊天、拉家常。在桥上,正好看到一男一女两位老人坐在桥上,他们告诉我们说,都已80多岁了,从他们懂事起,记忆中的桥就是这样。 每年中秋,高田坑习俗“伏龙”在此始发。
过了关羽拱桥的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溪,小溪中流淌着清清的河水,溪边的石缝里长有许多野花野草,溪两边是一幢幢挨着的土瓦房,溪边的古道路面全是块石铺成。同行的几个人早早走到前面看景去了,落在后面的边走边听介绍,村主任指着位于村南小溪边山坡上的一株古树说,这株红豆杉已有500多年,胸围达3米,冠幅约有5米,树高30多米,在全市这么大的红豆杉还不多,一条二十多米的古道(石砌)从古树边通向山上。几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它依然故我,坚守着这片青山绿水和古老的村庄,苍桑的古树,除了自然质朴,佑护着村民,表现在它身上的就是一种历史感。
沿小溪向北,看到许多民居屋前都有一口方方的水塘,塘中一群群草鱼在游戏,据说这就是开化特产清水鱼。高田坑清水养鱼历史悠久,早在几百年前,村民就己在门前屋后挖个六七平方米大小的鱼池,池底铺上鹅卵石,引入山泉水,喂蔬菜、青草,山泉温度低,长得慢,鱼质鲜美,有嚼劲且滋补。
小山村有两条主要弄堂,弄堂路面由块石砌成。穿过弄堂,一幢连一幢的泥瓦房,地基是块石砌成,大多是黄泥墙,据说石头墙房为条件较好的,一般为民国时期所建,泥墙房一般条件较差。许多房屋的窗户都是玻璃的,从结构可以看出泥墙屋为上世纪60~70年代所建,置身其间,给人的第一感觉,似乎回到了六七十年前的情景。
通过一个人字路口向上爬三四十米处,有块平地,也叫观景台,在此向下俯视,全村不规则排列的老房子一幢连着一幢,参差错落,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屋顶的青瓦也给人以沧桑感。远处是大片的油菜花与茂密的竹林,掩映着黄墙黑瓦的乡村老宅,许多古屋前种有李子树,树上挂满了白色的花朵,屋顶上升起了袅袅的青烟,山间飘着簿簿的云雾,真是美伦美奂。
这个一直隐没在如黛的山色中、面积只有9公顷的村落,整个村落呈燕窝形,以一条鹅卵石路为主要骨架,由东向西延伸,88幢古建筑多为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青瓦屋,分列规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走在村中可以看到山村的黄墙黑瓦房饱经风吹雨打墙体己经斑驳,墙面也凹凸不平,有许多屋的墙体己严重向外倾斜,有的倒塌后留下半截子墙,有的只剩下屋基、墙根和废墟遗址,有的缺少门窗,旧房屋里放的也全是些稻桶、风车等农具。大部分房屋的大门都紧锁着,弄堂里石路布满青苔,石子路的弄堂里唯能见到的是摇摇摆摆,钻来钻去的鸡和鸭,它们给静寂的山村注入了一些活力,增添了动感。
静静的山村里人去楼空,庄严静谧,少数几幢房屋前有凉着的衣裤,一圈下来很少能碰到村里人。最近几年,偶尔会看到一些外地牌照的小车,不时也会有一批批背包客来此。因为高田坑海拔高,天空没有污染,能见度好,星空十分壮美,银河特别明亮,是一个极佳的天文观测点。近几年,来自杭州、温州、金华等地的天文爱好者常背起行囊来到这儿。据说,观景点设在海拔800多米村后的山坡上。
村里的人大多外出打工,但熟土难离,逢年过节他们都会回来祭祖团聚,三伏天外面热,受不了也要回故居避暑。村里水田不多,人均几厘,没有挖山垦荒的,留守的人,除了适时耕种培育,也利用资源优势办起了简易农家乐。包粽子的笠叶是当地一个大的收入来源,走在整齐的鹅卵石路上,可以看到村民把一捆一捆的笠叶放在道旁晾晒,深深一嗅还有清香味道,捆捆均匀,原汁原味,都是他们茶余饭后就地采摘来的。
古朴的泥土瓦墙,神奇的古廊桥,原始的次生林,流淌不息的小溪,整个村庄呈现出一幅原生态景象。因为坐落于高海拔的山区,夏季平均气温比其它地方要低5℃左右,是天然的高山避暑胜地。来到高田坑,你完全感觉不到都市的繁华和现代的气息,呼吸着无比纯净的高含量负氧离子空气,可以洗去一身的疲惫。
在村里转悠了一圈又回到古廊桥上,两位老人仍坐在那儿,我们想跟他们聊聊村里发生在过去的一些事,但老人的话很难听懂。坐在古老的桥上,望着那穿村而过的小溪,我静静地在思考,也许老人在说,村里人虽然走了,他们在外面买了房屋,盖起了新房,但他们都是在这里开始蹒跚学步,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离开多少让他们有些不舍,但他们的家什都没有拿走。尽管离开了这个藏在高山深处的家,但会把根和故事留在村里,把思念留在心间,只是古廊桥上讲故事,听故事的人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