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念好精准施策、分类施策的经,下足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的功夫,才能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擂响战鼓。
农村扶贫开发理念发生转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此后,他在多种场合都提出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作出到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承诺,吹响了决战脱贫的冲锋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会议结束第二天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升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
精准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地精准“把脉”、因时制宜的精准“药方”。搞清不同地区、不同村落、不同人家的贫困症结,是考验各级党政干部执政能力的艰巨任务。
“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农村扶贫开发理念的转变,即从大规模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发展与家庭能力建设并重。”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这对农村扶贫开发的瞄准机制、扶贫开发手段、扶贫开发组织体制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立下愚公移山志,全力歼灭“贫魔”。
到2020年,什么样的日子就算是脱了贫?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两个标准: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这不仅意味着届时农村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而且中国也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前列。
在短短数年,要使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数量的人群摆脱绝对贫困,这不仅是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面对“怎么扶”的核心问题,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这是一副辩证施策、全方位根治“穷病”的药方,也是中国特色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体现。
根据中央部署,101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32个牵头部门和77个参与部门,有关部门已出台近百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涵盖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多方面政策措施。
各省区市都出台和完善了“1+N”扶贫政策举措,既有“加强版”、“升级版”,也有“创新版”,對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拿出了过硬举措。
几年时间过去,精准扶贫成绩显赫。联合国粮农组织农村减贫战略项目负责人玛雅·塔卡吉表示,“中国的减贫模式是正确的。”
精准扶贫重在“可持续”的行动精准
精准扶贫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管理学的木桶短板原理,一个短板可以抵消其他长板的作用,贫困人口是否能控制,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标志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应该是一个常见的词汇或者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随处可见”的社会现象,可能给我们一个错觉,即贫困是一个简单的事物。
实际上,当我们试图深入地理解贫困,尤其是把贫困现象与产生贫困的原因联系起来时,我们会发现,贫困的内涵其实非常复杂。首先,显而易见的是,贫困是“匮乏”——从单纯的物质匮乏,一直到将社会、情感和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匮乏都包含在内。其次,当我们把贫困现象与致贫原因联系起来时,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是“能力”,即贫困是相关的个人或群体缺乏能力。加以深究,我们会发现“社会地位”的重要影响,亦即贫困是因为与之相关的个人或群体的阶层地位排序处于社会底层。最后,如果我们过程性、历时性地看待贫困,还会发现贫困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
如何在救助行动上达到精准?其实,功课要做在了解救助对象的真正需要,以及用什么样的有效办法能够真正满足低保救助的需要上。扶贫和救助,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总的原则是:可以通过经济扶持的对象给予扶贫,不能通过经济扶持的对象给予救助。但从身处贫困状态到脱贫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在此过程中,通过低保救助维持其基本生活仍为必要。
贫困涉及到“匮乏”、“能力”、“地位”、“排斥”和“文化”五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又都涉及多个影响因素,关联到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文化、生理和心理各个领域。对于一个贫困家庭,以上各种影响因素排列组合而成为其致贫原因。
“精准扶贫”,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可持续”,是慢功夫、细致活。所以,“精准扶贫”最好由以“科学助人”为特点的社会组织来承担。社会组织可根据当地的生活、生产条件招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譬如五年、十年内,持续地给予贫困家庭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帮扶。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扶贫先扶志”,只有在社会心理上帮助受助者摆脱既有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耐心地搀扶他们走上脱贫之路,才能收获真正的反贫困成果。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越到后来难度越大。念好精准施策、分类施策的经,下足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的功夫,才能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潮流。中国减贫软实力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正在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各种新的合作平台,并有力推动发展中国家走向合作共赢新境界,迈向共同富裕新世界。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