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丽+魏玲
【摘要】党风建设与民风建设是相辅相成、交互协同的有机体。在新形势下,必须积极构建党风建设与民风建设的互促共进机制,以加强党风建设带动全新民俗民风建设。同时,又以新民风建设推进党风建设,最终实现党风好转与民风改良的共进双赢。
【关键词】党风建设 民风建设 互促共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推进党风建设与民风建设的同步拓展,已成为现阶段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党风与民风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助益的互动关系,毋庸置疑,构建二者间的互促共进机制应尽快实现。鉴于当前我党的改革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内外形势也风波涌动。所以,应当适时建立党风建设交流、研讨机制,加强新式民风民俗的社会化宣传,更新广大干部的认知思维,完善党风建设的监督责任制,贯彻党内权力清单问责、优化新式民风民俗推广的执行效果,倡导知礼、和谐、互助的新式人际关系,培育行仁守礼、守信尚义的优良民风,从而构建党风建设与民风建设间的互促共进机制,推动党风好转与民风改良的协同共进。
党风建设与民风建设的密切关联
践行我党秉公廉明、勤政为民的核心宗旨,有助于社会风气的荡涤与净化。长期以来,党都是引导人民群众进行有序生产、科学生活,以及全面发展的中心力量,并发挥着影响社会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作用。这也使得党风建设成为影响社会风气演变的重要因素。而通过加强党风建设,充分履行依规治党、遵守法律、勤勉奉公,以及为民谋福利的共产党人的职责,以身作则地去引导社会群体反思自身的认知思维,能够引导社会大众主动参照优良的党风内涵,去纠正自身在生产、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上的不良风气,形成遵纪守法、和善助人的积极风气,从而营造文明、和谐、法治的社会氛围。
落实党清廉无私、求真务实的行为准则,可提升社会大众走向纯真与理性。为官清正、廉洁,办事踏实、公正,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可贵品质,而且也是永葆我党的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党的工作与生活作风的转变,则直接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于党和国家形象的认知,并潜移默化地改变民众的行为。另一方面,借助党风建设,落实我党所秉持的清廉、公正、无私、务实、求真等行为准则,则能够引导社会大众逐渐纠正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不守规则等不良风气,养成以义取利、勤劳节俭、遵纪守法的优良风习,形成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
倡导亲和宽仁、博爱共融的价值理念,可促进党风民风的共同改良。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多元化演变趋势的不断加强,社会大众之间的人际关系也面临着价值观分异性、诉求复杂化等诸多考验。而以加强党建为切入点,倡导亲和、纯朴、务实、仁厚、博爱等的价值理念,号召各级干部发挥示范与带头作用,能够引导民众养成谦逊、文明、互助的道德品性,构建更为和谐、融洽、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彼此关爱、相互帮扶的社會风俗。这无疑也能从精神诱导、文化熏染上促进党风和民风的共同改良。
构建党风建设与民风建设互促共进机制的可行性
党风与民风相互促进、相互助益,可以协同构建健康的精神文明体系。毋庸置疑,党风建设与民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件,前者是代表并推动我党文化发展的基础,且属于精神文明的顶层。而后者则是社会大众意识、观念的直接反映,具有更加广泛的普遍性。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内的文化建设、组织与纪律的管理,由此发挥了督促各级干部严于律己、勤政奉公、守法办事以及提高其自身道德修养的关键作用。而社会优良风俗的形成与发展,则同样可以在精神层面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并能够促进党风建设。所以,二者无疑是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关系,通过加强党风建设以促进民俗新风尚的形成,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
党风是民风的风向标,优良党风能够引导民风民俗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全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由此也成为影响社会风俗、礼仪形成与演变的中坚力量。坚持走群众路线、践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文化发展理念,注重以党风引领社会风气,是我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早期的革命时期,抑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发展阶段,强调党风建设、确立时代文化主旋律,都对民风民俗的优化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加强党风建设,宣扬积极、健康的党风文化,无疑可以引导民风民俗的健康发展,并能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注入强劲的牵引力。
党风民风的协同共进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各类产业都面临着去产能、促调整、求变革的多重考验。而经济发展形势的改变,也对社会群体的认知思维、价值形态以及行为习惯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作用,促使其开始以更为多样化的视角与立场,去审视、对比本土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化,继而也带动了当前国内社会文化的持续转变。而在这一背景之下,通过发挥党风建设对于精神文明的顶层引领作用,促进民风民俗的革新,在充分满足群众对于文化的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促使其既能够更为自信地了解、接纳本土文化,也可以理性地看待、筛选外来文化,以更为开放、兼容的心态,去投入生产、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之中,从而凸显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与优越性,形成具有鲜活生命力与强劲驱动力的文化发展潮流。
党风民风互促共进机制的构建路径
建立党风建设交流、研讨机制,加强新式礼俗的广泛宣传、推广。需要适时建立以党风建设为主题的讨论、交流、研究机制,以各级党委机构为单位,定期组织党员群体围绕相关议题,展开公开、透明、民主的意见发表与建议交换,重点探究党风建设与新风俗、新礼仪之间如何衔接与转化,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加强党风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指导精神,并合理结合本地的发展实际,制定出更为科学、细化的学习与培训机制,促使干部群体更新自身的思想认识,确立务实、沉稳、扎实的工作理念。
完善党风建设的监督责任制与权力清单问责制,倡导知礼、和谐、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应当严格依照我党的章程、法规,落实对于党员干部自身权责的划分,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明确个人问责机制,严格将权责追究至个人。加快推广权力清单管理机制,杜绝党内各个机构、部门出现权力重叠与重复管理,规范权力的正当、合法行使。同时,也要定期开展各类趣味文化活动,集中展示现阶段新礼仪、新风俗的价值内涵与要求,号召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提升礼仪修养、增进彼此的交流与互助,使民众逐步形成知礼、和谐、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
借助新媒体丰富党风建设开展形式,推进新式民风民俗的培育。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搜集更为灵活、多样的党建文化素材资源,引入更具创新性、契合当前人民群众主流需求的主题活动运作理念与模式,将以德治党、推进“亲”“清”的政商关系与新礼仪、新风俗的内涵进行合理对接。并通过增加文化主题交流的活动形式,如传统廉政文化故事讲解、党建文化知识竞赛问答、中华优秀礼仪文艺表演等,调动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其能够切身感知党建文化的独特魅力。新礼俗对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自发地进行宣传与示范,形成全民性的学习、探究潮流。
(作者分别为新疆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浙江邮电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①巩章义:《推进政党文化建设的思考》,《人民论坛》,2011年1月中。
②王凤志:《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及其对策》,《求实》,2010年第8期。
③吴辰旭、汪庆军:《习近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初探》,《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④戴雅娜、杨英法:《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通方法研究》,《教育评论》,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