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碧琪++钟礼伦++彭颖君++陈佳华++郭海威
【摘要】西医治疗失眠易产生不良反应与依赖性等,而中医因其安全、简便、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疗效,现将临床中医治疗失眼的文献综述如下。
【关键词】失眠;中药治疗;非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7-0069-04
失眠归属中医“不得眠”、“目不暝”、“不得卧”等范畴,是以不能正常和维持睡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压力的增大,失眠问题日渐严重,且渐趋年轻化,人们可能会由此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WHO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约有27%的人遭受睡眠病症的困扰[2]。多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西方国家约 352%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我国失眠率也高达10%~ 20% [3]。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4]。目前市面上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是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5-6],此类药物对改善睡眠有一定的作用,但久服容易形成依赖,突然停药会出现戒断症状,且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并有可能影响记忆及认知能力,适用人群也有所限制。中医药特色治疗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在治疗失眠症中疗效较好。笔者对中医治疗失眠的常用疗法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中医治疗失眠
引起失眠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不节等,其中以七情最为重要,其病机总属阴阳不通、阴阳失和[7-8]。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肝、肾密切相关。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9-15],大部分医家结合临床均将失眠分为虚实两类,实证以痰火扰心为主,虚证以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为主,辨证治疗采用不同的切入点,调理脏腑,取得较好的疗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1中药辨证治疗
111从心论治失眠李海宏[16]整理名老中医刘继祖辨治不寐的经验,认为现代人多“举怀”且晚睡者居多,当寐不寐,思虑过多五志过极皆可化火,导致心血耗损,心神不安,神不安则寐不灵。治疗当直切病机,予滋养阴血,宁心安神,善用专方天王补心丹并予以加减,其中大剂量使用酸枣仁滋心肝之阴血,以退虚热,热去则神安。舒怀等[17]观察150例中老年失眠病例,对75例失眠患者从心论治采用血府逐瘀汤和酸枣仁汤加减(炒酸枣仁、赤芍、生地、川牛膝各 15g,茯苓、知母、柴胡、桔梗各12g,川芎、桃仁、当归、红花各 6g)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西泮片治疗,经过相应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远优于对照组(P<005),效果显著。
112从肝论治失眠王翘楚[18]以“天人合一”理论为指导,并遵循阴阳消长规律,认为“五脏皆有不寐”,法当“从肝论治”。其针对169例失眠症从肝论治,以活血安神、平肝潜阳为要,采用柴胡、天麻、葛根、钩藤、石菖蒲、丹参、煅龙骨、牡蛎等药物作为底方,根据患者证型而辨证加减,晚睡前半小时再服用落花安神合剂。此外,为避免停药反应,大部分患者保留少量服用镇静催眠药物,通过服用中药逐渐减量服用西药至停用,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172%,临床辨证治疗证明从肝论治疗效显著[19]。于睿[20]治疗失眠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主张在从肝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精神调养,并根据阴阳消长择时于午后和睡前服药,肝气郁结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阳上亢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胃不和方用暖肝煎合吴茱萸汤加减;肝郁化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肝郁瘀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肝肾阴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113从脾胃论治失眠高荣林[21]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升清降浊,一旦脾胃阴阳失调,脾胃不和则卧难安。常用验方减味丹栀逍遥散、宁心安神汤和调中安神汤效果显著,通过随机研究对比调中安神汤与服用艾司唑仑在临床上对痰热扰心失眠的作用,结果显示调中安神汤疗效更佳,总有效率远优于服用艾司唑仑。史付鑫等[22]认为治疗失眠不能单纯从心论治,脾胃内伤则百病由生,因此主张治疗失眠要注重调理脾胃,脾胃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宜健脾益气;脾胃气化不利,升降失常心肾不交,宜交通心肾;脾虚运化乏力致痰火内生,宜用二陈汤化痰清热;饮食不节致食积停滞,脾胃失和,上扰心神,宜保和丸消导和胃,辨证分型从脾胃论治,脾胃和则心神安。
114从肾论治失眠王世民认为失眠总归與于阳不入阴,现代越来越多人由于肾虚“阳不入阴”导致失眠,一旦肾虚,则容易水不涵木、火不暖土或者水不制火,累及他脏,阴阳失和则不寐;因此在治疗肾虚失眠时,注重加入缓补平补的补肾药,恢复肾精肾气,又能防止温燥,安肾脏以安他脏,使阴阳交泰,失眠自除[23]。袁有才等[24]认为顽固性失眠当属虚实夹杂,以肾虚血瘀为要,方以丹参、制首乌、淫羊藿为君药健肾益精,姜半夏、赤芍、鸡血藤、水蛭为臣药活血通络化痰,石菖蒲为佐药宁心安神,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活血之功,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各医家在失眠症的治疗上各有侧重,但都遵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直切病机,合理用药,疗效显著。
12非药物治疗
121针刺针刺具有疗效显著、极少副作用、广泛适应性等优点,通过针刺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并通过经络内达脏腑外至肢节、直趋病所,以驱邪扶正、平衡阴阳[25-26]。临床治疗失眠常用穴位频次较高的有神门、三阴交、百会、足三里、内关等[27]。郑菁菁[28]临床治疗失眠,对照组使用普通针刺治疗(脾俞、心俞、三阴交、内关、太冲等),治疗组采用安神醒脑头皮针法,以“秦氏飞针”之“注射式”手法进针,对头部厥阴、太阳、少阴、少阳四个治疗分区采取三针一组的治疗方案,每周6次,每日1次,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有临床疗效,各项不良症状均有所好转,但安神醒脑头皮针效果更佳,且“秦氏飞针”能达到微痛甚至无痛进针,患者更容易接受。杨军雄等[29]对118例失眠患者采用三焦针法(双侧血海、外关、足三里与气海、中脘、膻中,再配合双侧风池),针后对头气街印堂穴、四神聪、大椎穴等施行灸法;另外79例服用艾司唑仑,经治疗针刺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日间功能等多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研究证明针刺治疗失眠较服用西药有明显优势。杨子入[30]从肝论治失眠,对80例患者进行平补平泻针刺治疗配合情志疗法,主穴取双侧三阴交、神门等,再配合丰隆与内庭,有效率达到9375%。
122艾灸《医学入门》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艾灸具有其不同于针刺疗法的独特之处。艾灸通过温和热力刺激穴位,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而调节脏腑功能[31]。因此通过辩证取穴,能通过刺激穴位,恢复脏腑功能,收效颇丰。吴月[32]与陈勤等[33]随机抽取部分失眠患者分别采用艾灸夹脊穴与背俞穴(心俞、脾俞等),对照组均口服舒乐安定,研究显示两组均能改善失眠状况,但对照组治疗期间嗜睡、乏力症状较明显,停药后随访病情反复,说明服用该类药物影响人们日常社会功能正常发挥且具有副作用与依赖性;艾灸组能明显缩短病患入睡时间、改善日间功能障碍等,总体疗效远优于对照组(P<005),且安全可靠。高婷婷等[34]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温和灸百会、涌泉等,雀啄灸阳陵泉,1周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经过4个疗程,艾灸组患者肝功能得到改善,免疫力有所提高,各项指数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艾灸涌泉穴具有滋阴潜阳的作用,对心肾不交失眠患者有确切的临床疗效[35-36]。
123耳穴耳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各脏腑组织在耳部均有相应的反射区,而人体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在耳郭相应部位往往会出现压痛、变色、结节等,因此,可通过刺激耳穴对相应脏腑进行调理以治疗疾病。此法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患者依从性较高。临床常用的疗法为耳穴压丸法。王贵玲[37]取耳穴神门、心、交感、内分泌、皮质下、脾、肾、肝(左右耳交替),嘱患者每日按压耳穴3次或以上,按压力度以酸胀为度;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取神门、百会、三阴交、四神聪、心俞、足三里等穴位,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经治疗后耳穴治疗失眠在总体疗效评价上优于针刺治疗,在改善易醒、多梦等症状上显现出较大优势,且耳穴治疗无痛、方便,患者更接受该治疗方式。胡伟等[38]、骆晓琳等[39]均采用压丸法选取耳穴肝、脾、肾等,对照组则服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失眠,结果均显示耳穴治疗组在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项目评分中均较治疗前及药物对照组更低,总体疗效评价更高,因此耳穴压丸在临床上治疗失眠具有较大的优势。李红兵等[40]取神门、枕、神经衰弱区、心、睡眠深沉穴等为主穴改善血透患者失眠状况,根据不同证型,配穴有所不同,肝郁化火型失眠取肝、胆,痰热内扰型取脾、胃等,阴虚火旺型取肾、内分泌等,心脾两虚型去脾、胃,心虚胆怯取胆,治疗结果显示耳穴治疗对心虚胆怯与心脾两虚之失眠效果尤为显著,有效率分别为941%、100%,其他证型疗效也较好。
13综合治疗合理运用多种中医疗法,发挥不同疗法各自的优势,在疾病治疗上更具优势,临床运用广泛。唐杨等[41]采用耳穴压豆、涌泉穴位贴敷配合隔物灸治疗失眠,总有效率达8696%,通过药物与穴位双向刺激,耳穴压豆、穴位贴敷与灸法能促进阴阳平衡,营卫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王俊玲等[42]运用针刺、推拿、耳压综合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口服西药安定与谷维素治疗,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8%,对照组为733%(P<005),表明推拿可加强对头颈部穴位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脑部供血,起镇静、安神之功,配合针刺与耳压能进一步调理脏腑,五脏安则神安,综合运用中医传统疗法较服用镇静安眠西药疗效更佳。王为[43]运用体针、耳针、穴位埋线、耳穴压豆配合中药,并注重生活起居与精神调养,多角度综合治疗失眠86例,治疗总有效率931%,表明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2小结
中医传统疗法在临床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已经得到认可,且具有副作用少、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患者容易接受。尤其是中医综合治疗显现出较大的优势,能多方面调节机体,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精神乃和,神安则眠可。但目前中医药治疗仍存在部分问题。临床报告病例较少,多为个人总结,存在不确定性。综合疗法虽疗效较好,但仍不够全面,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干预、精神调治、行为干预等,多方面治疗。临床治疗上,应更注重个性化给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病患体质等条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部分治疗未进行及时的随访并跟进治疗,临床实验严謹性有待提高。但中医仍不失为一种简便灵验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49.
[2]Taylor DJ,Lichstein KL,Durrence HH.Insomnia as a health riskfactor[J].Behav Sleep Med,2003,1(4):227-247.
[3]宁慧,杨莉丽.失眠的流行病学和现状[J].中国疗养医学,2004,13(6):334-335.
[4]刘静,徐江涛.芳香疗法中镇静催眠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5):756-757.
[5]廖瑞芳.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5.
[6]SIMONS F E, SIMONS K J. Histamine and H1-anti-histamines;celebrating a century of progress[J].J Allergy Clin lmmunol,2011,128:1139-1150.
[7]刁丽梅,刘泰.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2):73-74.
[8][JP3]董宏利,董少龙,刘泰.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5):146-147.[JP]
[9]钟嘉熙.刘仕昌教授治疗失眠经验[J]. 新中医,1995,27(9):12-13.
[10]卢亮球.失眠辨证分型施治旨要[J].中国医药指南,2011,9 (31) :175-176.
[11]徐云生.邓铁涛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J].新中医,2000,32(6):5-6.
[12]吴世贵,徐成贺.辨证分型治疗失眠40例[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3,17(5):48-49.
[13]张星平,刘在新,黄刚.根据失眠症状表现不同归属五脏辨识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5):554-558.
[14]许良,黄景斌,王国华.平肝活血方治疗失眠症41 例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6) :70-71.
[15]王霖泽.张庆祥从肝论治失眠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11): 831.
[16]李海宏.从心论治失眠——刘继祖辨治“不寐”特点[J].新疆中医药,2014,32(5):52-54.
[17]舒怀,李月,于恒.从心论治失眠症[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4):69-70.
[18]许红,徐建,王惠茹,等.王翘楚辨治失眠症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1):1-4.
[19]于立恒.王翘楚教授从肝论治失眠症169例临床观察[J].杏林中医药,2013,13(8):791-793.
[20]谭忠福.于睿教授从肝论治失眠[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5):21-22.
[21]章波.高荣林教授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22]史付鑫,常学辉,董宁.浅议“失眠从脾胃论治”[J].光明中医,2013,28(1):32-33.
[23]张鹏鹏,范丽娜.王世民从肾论治失眠治验举隅[J].山西中医,2015,31(7):48-49.
[24]袁有才,李军.从肾虚血瘀论治顽固性失眠症的探讨[J].陕西中医,2009,30(10):1359-1360.
[25]高巍,黄裕新,陈洪,等.电针足三里对大鼠垂体和外周血中脑肠肽含量[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22):2023-2025.
[26]朱兆洪,丁 柱,汤希孟,等.针刺足三里对脾虚小鼠脑组织中NO和NOS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0,20(5):309-312.
[27]于心同,何天峰,邴兴红,等.针灸治疗失眠临床用穴频次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3):72-74.
[28]郑菁菁.安神醒脑头皮针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9]杨军雄,张建平,于建春,等.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466-468.
[30]杨子入.针灸从肝论治失眠80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12):2620-2621.
[31]常小荣,刘密,严洁,等.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8):875-879.
[32]吴月.艾灸夹脊穴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2(24):72-73.
[33]陳勤,陈晓军,周志英,等.艾灸背俞穴对心脾两虚失眠患者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8):1023-1025.
[34]高婷婷,胡东胜.艾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失眠的疗效观察[J].中国肝脏病杂志,2016,8(2):123-125.
[35]安贵霞.艾灸涌泉穴配耳穴贴压治疗失眠5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29-330.
[36]任建军.艾灸涌泉穴治疗失眠症38例[J].中国针灸,2000,2:90.
[37]王贵玲.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0):725-726.
[38]胡伟,李萍,贾海鹏,等.耳穴埋藏对中青年失眠症患者睡眠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0,25(6):450-452.
[39]骆晓林,龙浩文.耳穴压籽治疗大学生失眠症21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2):46-47.
[40]李红兵,荆萍,张英.耳穴压豆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失眠症60 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69-71.
[41]唐杨,李小生,孙小勇,等.耳穴压豆配合涌泉穴位贴敷及隔物灸法治疗失眠92例[J].广西中医药,2013,36(5):47.
[42]王俊玲,施光其,常全颖.针刺、耳压、推拿综合治疗失眠症120例[J].四川中医,2004,22(9):90-91.
[43]王为.综合方法治疗失眠8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