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梅
说起来,年似乎很容易过“完”,前些日子还翘首期盼的节日,转眼间也已过去一月有余。回想过完年陆续归来的友人和我讲的经历,以及在网上看到的各种吐槽帖,不得不感慨,原来年也挺“难过”的,诸如催婚、相亲、“包打听”齐齐上阵,但更让人害怕的却是——熊孩子来袭。
春节上演《熊出没》
大年初一,一部动画电影《熊出没·奇幻空间》开始了全国公映,与此同时,熊孩子也在你我身边出没,激起一片吐嘈:
@White Widower:过年过节期间真的好怕熊孩子串门。小孩子乱动、爱唱爱叫这很正常,可是家长能不能多看着自己的小孩。先是把水洒在钢琴上玩游戏,后是穿着各种鞋子到床上来回乱踩、乱撒尿。这是哪里来的坏习惯?家长看到每次都是说:哎呀,小孩子不懂事。每次听到也是无语。贵重的物品可以提前收起来,可是那些大件物品总不能锁起来吧。后来没办法,过年亲戚上门就直接在外面吃了。
@僧值不动我不动:火车上坐一起的两个孩子一直在吵闹,旁人都忍不住劝他们安静一些,甚至和家长争执了起来。家长先是祭出“他们还是孩子啊”,见无效后又表示她也没办法,说孩子天生就这样。一旁的老奶奶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不会有人天生就是这样儿的。”
的确,熊孩子既非生来就“熊”,也非一天两天就能成“熊”的。从孩子到“熊”孩子,总有教养者的“熊”迹可循。
熊迹一:纵容
@苏明钰:有次在高铁上,隔壁坐的就是一个妈妈和她儿子,中午特别想休息,结果她家儿子一中午一直吵吵嚷嚷,还不停乱动乱踩,看视频声音放的巨响,我说能不能戴上耳机,大家都在休息,那个母亲脸色超级差就说了一句:我家孩子还小哎,你这么大人了还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再说你睡你的,我看我的,互不打扰。那好,来劲了是吧?我拿出iPad就大声地放爱情动作片,旁边那妈妈脸瞬间就绿了,你怎么能在我家孩子面前看这个?!我说阿姨,你看你的,我看我的,我们互不打扰。
唉,莫非当熊家长、熊孩子联手犯熊时,被熊所扰的人们只能以熊制熊,否则就束手无策了吗?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伊利诺伊州便已颁布《少年法庭法》,法案规定:“不满18周岁的少年有以下情形之一,即为被忽视教养者”,其中包括“少年的行为对其本人或他人的福利有所损害者”。这类案件一经少年法院宣告成立,少年儿童的父母即暂时丧失监护权,其子女移交给州政府监护,负责教育和照顾。并且,当未成年——尤其是七岁以下的儿童触法,该儿童的父母必须为孩子的过错接受法律的惩罚,被判处罚金,甚至被监禁。
孩子可能不懂事,但是,当家长更不懂事时,需要有法律来令其“懂事”,而不是推给被冒犯、被侵扰的人去消极防御。
熊迹二:放任
放任:指不加约束,任凭其自由发展。放任与纵容的最大区别是:纵容是种主观故意,明明看到、明明知道孩子的行为有悖于公序良俗,并已经侵害到他人利益,却依然允许甚至鼓励其胡作非为。
相比之下放任則是种客观故意:孩子的教养者能够预见或者应该预见孩子的行为将会产生不良后果却没有采取良好的措施加以约束,而是任其发展。纵容类似于故意伤人,放任则类似于过失伤人。
比如:一家大型商场内,某品牌的户外用品展区有顶撑开的帐篷,一对夫妇带着自己四岁左右的女儿经过时,女儿放开爸妈的双手就往帐篷里钻,爸妈只是笑看着女儿玩耍,没有给孩子任何警示和提醒。女孩钻进钻出、踩进踩出地玩嗨了,一会帐篷就歪歪倒倒起来,帐篷内崭新的防潮垫也印着孩子凌乱的鞋印。期间,展区售货员数次皱着眉不悦地望过来,夫妇皆视若无睹。终于,姑娘只好开口:“不能再玩了,帐篷是用来展示的,玩脏了玩旧了就没法卖了。”
见售货员阻止,夫妇俩开始叫女儿过来,女儿不听,夫妇俩就过去一边拉回女儿一边指着售货员说:“不能再玩了,看,售货员阿姨生气了。”夫妇俩和女儿磨叽了一阵,终于带孩子离开。
从夫妇俩的神情上看,两人非但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甚至还一副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好像自己在售货员发声阻止时叫回孩子就说明自己很有教养似的。然而,那个皱着眉去整理帐篷的销售员显然并不这样想,因为:“为什么一定要到别人急眼时才会收敛呢?本该自律的事为什么偏要让别人叫停?孩子不懂事大人难道也不懂吗?”
事情原本可以这样:当孩子对帐篷产生兴趣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有关帐篷的粗浅知识:名称、类别、用途、用法等。当孩子想钻帐篷时,对孩子说:“你想体验一下住在帐篷里的滋味?行,周末爸爸妈妈带你去欢乐岛(儿童游乐场所)找个帐篷住一下。”同时,告诉孩子:商场里的东西叫做商品,商品都是用来出售的不是用来玩的,人们在商场里买东西当然都是要买崭新的,如果发现商品脏了、旧了、破了,商品就没人买了。若孩子尝试的意愿十分强烈,而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一向有把握,可在此前提下允许孩子做尝试:首先,必须得到售货员的允许;其次,向孩子重申商品是不可以拿来玩的,若得到同意进入帐篷,须做到稍加体验即退;再次,要求孩子注意保持商品的完好状态(进入时脱掉鞋子,不留污渍在商品上等)。最后,体验完毕要向售货员表达谢意,因为她原本可以拒绝你的。
纵容孩子的家长其实是不多的,我们觉得多只是因为父母纵容的熊孩子“熊”起来比较凶猛,杀伤力较大,因而让人印象深刻。但也正因如此,这类熊孩子也会很快受到别人的反击,尤其当家长不在身边时,就容易被收拾。当孩子稍大,没有了“孩子小不懂事”的借口,家长也很难继续纵容下去。与纵容相比,放任却如慢性中毒,毁坏的是孩子的养成教育,侵蚀的是孩子的个性品质。
纵容、放任孩子的遗害
一、私欲为先
可能所有的家长都对自家孩子说过:“别人给你的东西不能拿。”然而奇怪的是,别人给的不能拿,别人不给的却偏要拿。正常的逻辑难道不是:别人给你的你才能拿,别人不给你或不同意给你的不能拿吗?!莫非“我想要”才是重点,我想要就志在必得,而你愿不愿意我却不在乎。
前几年,这样一则消息被正气凛然的爱国者在QQ群里不断转发:
“最近windows在自动更新中包含检测盗版副本程序,请不要开启自动更新。若已经开启,当提示要你安装‘正版增值计划请别安装!安装后会在任务栏右下角出现一个蓝色五角星符号!这样就会被微软跟踪锁定,以向美国政府提供证据!这个直接影响所有中国电脑用户乃至国家的利益。如果起诉成功,中国将要赔款几百亿。
另外提醒大家:以后在中国去麦当劳、肯德基等一定记得要发票!麦当劳、肯德基每年在中国,因为我们不习惯要发票的原因,而掠走将近两亿的税收。”
你提醒大家去“麦当劳、肯德基一定要记得要发票,不能让美国人掠走我们近两亿的税费收入”,说明你有很强的维权意识。然而,对那些使用盗版的微软软件侵犯了微软利益的人,你却能以爱国之名理直气壮地号召他们逃避微软的技术监测,这样就能“为国家”省下几百亿。以这般胸怀走向世界,世界真的无法说:“ 欢迎,欢迎。”
二、无视规则
@忧郁的小童童:坐地铁时,我旁边的一个麻麻大声让两岁左右的孩子学她说一句什么话,具体内容忘了,可孩子一直不听她的,啊啊啊地叫,我忍了半天,跟她麻麻说,你现在应该教育孩子公众场合保持安静。于是车厢真的安静了。
幼儿园教育有个重要的内容:常规教育。“常规”可以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或“常识与规则”。显然,熊家长把常规教育的责任推给社会了。但是,轮到社会来教育你时,往往代价不小。
继八达岭老虎吃人事件之后,大年初二,宁波雅戈尔动物園又发生了一起逃票翻墙看老虎,终命丧虎口的事件。对此,死者家人表示:动物园给人逃票的机会,也有责任。无视规则的人总是能看到犯规的“机会”,也总是能找到犯规的理由,并需要别人为他埋单。而且不得不说,我们总是能从事发后的舆论“站队”中惊觉:他们的队伍好长啊!
三、不能延迟满足
例:一家三口逛超市,五六岁的孩子表示口渴了,想喝爽歪歪,家长从超市置物架上拿了一排放进购物车,孩子取出来就开拆,家长劝阻了几声孩子没听,家长作罢。最后孩子在超市里喝掉了一瓶,家长把空瓶留着一并结了账。
本来,家长完全可以跟孩子说:等等,现在爽歪歪还是商店的东西,我们付过钱后才是我们的东西,才可以喝。买过才能喝既是对他人物权的尊重,也是对规则的尊重,同时让孩子接受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幼儿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一个孩子在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否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私欲为先、无视规则、不能延迟满足叠加在一起,用合适的媒介做催化剂,新的化合物就出现了,它们叫:“裸条”“裸贷”。在熊孩子成长为熊大人的路上,熊家长的教育仿佛一直在“裸奔”。
我想要——不管谁的都要——无论怎样都要——马上就要!什么,伤着你了?买糕的,明明是你害我伤着你了好不好?!
但现实中,我们真的不想看到孩子们上演“熊出没”。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