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秀
摘 要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空前重视,对于教育功能误读误行的情况也愈演愈烈,功利至上的教育理念导致孩子们一个个成为为了遥远的未来而一切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拼命读书学习的机器,逐渐迷失自我,无法真正体验到生活的快乐,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剧。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身体力行把教育回到既有的位置,让孩子找回自己。
关键词 孩子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高消费的来临,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谎言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孩子的成长寄予厚望。早教班,晚托班,补习班,特长班,思维训练班,外语特训班,各种培训机构各种班级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城市各个社区悄然出现。几乎每个孩子都自愿或被迫成为其中一员,有的孩子甚至参加过几十个辅导班。而每个孩子的起居饮食外出学习,至少有一个成人专职陪同。看起来,孩子们似乎享受到比较全面的素质教育,他们的素质似乎被明显提高,他们的未来也似乎光明了许多。
不否认这样高投入会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一些技术性的进步,譬如学业成绩可能会高一点,兴趣特长会多一点,身边的证书会厚一点。问题是,这些是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亦或是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作为多年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一个14岁孩子的家长,笔者都会对这一问题给出否定的答案。因为孩子的成长中技术的东西无论文化课成绩还是特长,都是外在的附加的东西,有点类似于人身上的衣服,穿再名贵的服装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性格能力。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当然应该是孩子个性人格的培养。
我们知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孩子出生,一个孩子的出生实在不是多大的事,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是相当大相当重要的事,对于这个孩子来说,那就是最大的事,虽然世界上有近70亿人,但这个孩子就是唯一的,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就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腿脚去丈量这片土地。他会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拥抱这个世界,融入这个社会。虽然说着一样汉语,穿着一样的衣服,吃着一样的饭菜,但他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念,自己的行为模式,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些不同,我们成人有些能接受,有些不以为然,在后天的教化中,我们慢慢地把孩子身上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给潜移默化掉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好说,看你用什么标准衡量了。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把孩子的个性人格给抹杀掉,不管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每个个人都应该有权保持自己的个性心理行为特征,保留以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對话的权利。
现在的教育似乎就有着这样的一种倾向,所有的孩子都要认真读书,考好成绩,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挣足够多的钱,过足够体面的生活,这几乎是每个家长的理想,而且绝大多数家长也付诸行动。这样行动的结果是聪明一点听话一点喜欢读书的孩子成为家庭学校的宠儿,成为所有孩子的榜样;那些还算听话但读书不怎么好的孩子,一直被失败的情绪所困扰,很难找到自己的人生亮点,他们也往往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渐渐养成漠然缺乏自信的性格;而那些不怎么上进,不怎么喜欢读书的孩子就成为顽劣孩童,成为家长老师批评教育的对象。他们其他的优点和爱好统统被斥之为不务正业,他们会感觉到这个社会有点不怎么舒服,他们之中有些人会敌视和对抗,有些人学会阳奉阴违,有些人开始麻木,还有极少数人干脆决然离开这个不能适应的社会。
那些读书成绩好的学生是不是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呢?从目前的一些资料和信息看,并不乐观。笔者接触过几位名校的教授,也听过一些著名学者的讲座,对目前名校的学生及所谓的精英青年学生并不看好,认为他们更多是体制和环境教育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把利害关系拎得很清,个人的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如何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收益是他们经常考虑的问题。他们虽然也有各自的性格特质,但在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他们语言和行为越来越趋同,个性化的东西愈来愈少,不谈理想,不谈奉献,不谈道义,真的是非常务实的利己主义者。这不能不说是高度物质化时代的悲剧。前不久清华大学的学生退学转学技术类工科,前几年一位北大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愿望是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前者自己转学成功,后者在迷茫中因未完成学业被劝退。虽然是个案,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那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完善的个性人格的孩子?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孩子们也并非是一个模子中塑造出来的产品,应该有着各样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能力发展也会各有所长。教育其实只需要因势利导即可,不需要像目前绝大多数家庭和学校所做的那样,非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杰出人才才行。要知道,任何时候任何时代,杰出的人总是少数,平凡的劳动者永远是社会的大多数,不管学校和家长多么努力,绝大多数的孩子注定要成为一个个平凡的劳动者。
既然如此,与其声嘶力竭的教育搞得家长受罪老师受累孩子奔溃,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教育这件事做得快乐一点呢?
快乐的教育源自于人格的平等和价值观的多元,父母虽然生育了孩子但没有权利决定孩子走怎样的路,父母虽然必须担负教育孩子的义务,但不必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束缚孩子的思想和观念,时代不同,观念不同,孩子和父母想的不一样这是很正常很符合规律的事。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就让孩子们自己去选择自己去体验吧,世界的丰富多彩既不是大自然瑰丽也不是物质财富的富足,而是多样人生多样生活中个性的张扬,人性的勃发,思想的碰撞,这样的社会才有张力,这样的社会才有诱惑力,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孩子们却很快就会长大,给点空间,给点自由,让他们找回失去的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自己的路吧,作为家长我们做一个领路人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