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大勇
摘要:对机插水稻的生育特点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以此为依据对大田管理的技术做出了分析及探究,以期为提高机插水稻的生产效率及作物产出质量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机插水稻;生育特点;大田管理技术
机插水稻只有按照一定的栽植原理进行农作,才能保证秧苗的分布状态具有合理性,从而实现对株距及总苗数的控制。在当今社会,為了提高农作效率,农机设备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水稻栽植也不例外,这不仅能够达到对水稻秧苗生长质量的高时效控制,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产量,为后续工作的进行提供便利条件,保证了水稻的高效率产出质量,因此机插水稻的栽植技术逐渐被重视起来。
一、机插水稻的生育特征
1、缓苗周期长
机插水稻秧苗在进行移栽的过程中,叶苗处于生长初期,地下分枝并没有长成,叶片基部较细,根系缺乏生长活力,秧苗的整体生长性能普遍不高。由于机插秧苗的机械化作业特点,会对秧苗本身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而秧苗的栽植环境又处于水层较浅或者没有水量分布的地质层,这就使得移栽对幼苗造成的损伤较重,缓苗周期需要较长时间。根据可靠数据的研究可以发现,机插水稻的缓苗周期比人工作业的缓苗周期要延长近一倍的时间,但是在地面以下或近地面处发生分枝以后生长速度就会逐渐增强。
2、成穗率难以得到保证
在以往的水稻秧苗栽植中,基本以人工手动栽植为主,这种栽植方式比农机的水稻栽插程度要深,而农机栽植不仅能够以栽植要求为标准,更能够对秧苗栽植进行优化分布,使其能够更好的吸收养分,利于植物分枝的生长。当幼苗完成缓苗后,分枝的生长会更加茂盛,发苗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如果在此阶段对苗的控制不合理,将会造成苗群体生长过剩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当水稻苗生长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成穗数量就可以达到总数一半以上[1]。当水稻田的苗数达到总体数量一半以上时就需要对水稻苗进行搁田,因此可以看出,机插水稻的高峰苗成型期间要比手工作业早一到两个叶龄期间,成穗率难以得到保证。
3、有效分蘖比较集中
虽然机插水稻秧苗需要在叶龄成长的第三阶段进行移栽,但是由于移栽后秧苗受到一定损伤,秧苗需要一定期间进行缓和生长,因此机插秧苗在地面以下或者地表处所产生的分枝在叶龄达到第六阶段才会出现生长迹象,这就说明前期阶段分蘖都处于空档生育期。机插水稻的成穗率普遍不高,而地下或者地表的植物分枝的有效生长期比较集中,并且周期较短,所以在进行实际的水稻秧苗生产过程中,需要实时观察秧苗的生长状态,并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控苗办法,为秧苗生长发育创造较为有利的生长基础。
4、对化肥的吸肥特点
通常情况下,水稻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是具有一定量化特征的,单季稻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两个吸肥巅峰,这两个时期也就是地下或地表植物分枝的生长旺盛时期以及幼穗分化的后期,作业人员需要密切关注这两个阶段,对水稻进行适量施肥,满足水稻秧苗的吸肥需求。
二、机插水稻的大田管理技术探究
1、准备阶段
首先需要将水稻田进行耕田整理,保证田块表面平整、符合农作标准,并且要对水稻田表面进行杂物处理,使其表面不会存在杂物及杂草;其次,保持水稻田土质质量,不能过软也不能过硬,并对田地深度进行标准测量;再次,水稻田的内部环境特点必须具有接近表层的部分细,越往下越粗特点,保证农机在进行插秧作业时不陷入泥土之中,对机械造成损伤,影响栽植质量;最后要保证水稻田中的水分量充足,并且与泥土相互分离,不能浑浊不清[2]。
2、耕地阶段
在进行水稻栽植前需要对栽植田进行耕地整平。首先需要运用农机设备对水稻茬进行整理,在完成后对土地进行平整作业,而后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杂物清理;其次需要对水稻田的沟渠进行整理,对不完整的需要进行修葺,保证沟渠及田埂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最后,需要对耕地进行放水,当水量达到保准要求后,将耙平进行铺饰,再用农机进行耕地整理作业。
3、施肥阶段
通常情况下,基肥的施肥数量会占总施肥量的一半,在进行基肥的施过程中,牲畜粪便、氮磷钾复合肥、尿素等根据施肥要求都会按照比例进行投放。而缺少磷元素的土壤组需要有针对性的增加磷酸钙的施肥投入量,并在开展机插水稻农作前对水稻田增施碳铵肥,减少水稻秸秆在腐烂变质后形成物质造成田地氮肥流失问题的发生。
4、除草阶段
由于机插水稻具有秧苗够苗期提前、缓苗周期持续时间长以及浅栽定穴的特点,在进行水稻秧苗的栽植前期需要将田块进行沉淀,这就使得杂草生长数量及程度难以掌控,因此机插水稻的除草问题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在目前的农田除草中大多使用封杀除草措施。其技术原理就是与水稻田内的泥浆沉淀进行融合,在完成耕地作业后将除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均匀的搅拌在土壤细土中,并使得在水稻田的上层水层中,保持5天左右时间,使得除草剂能够充分融合在水稻田中,既能有效除草,又不破坏土质养分。
三、水浆及肥料的管理
1、水浆管理
由于机插水稻秧苗在移栽过程中会对苗木本身造成一定损害,因此秧苗的生长机能受到一定影响,在完成移栽后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和期。在这段期间内秧苗生长比较缓慢,因此植株普遍不大,这时水稻田的水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完成机插水稻秧苗的移栽后,需要将水稻田的面积水排出,并使其恢复标准状态,对田块进行修整。在这段期间不能够对本块农田进行机插作业,土质只有得到休养生息才能保持养分,为作物提供生长基础,减少肥料问题的发生频率,这不仅能够使秧苗根部生长发育环境更为有利,更能避免田块之间水量串流以及降水对水稻田造成水量过分充足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农田的浅水层进行及时查漏补缺,勤缺勤罐,也就是当浅水层完成修复落干后,才可以进行再次添水,保证土壤能够进行呼吸及调整,防治根茎的腐烂、变质。
2、肥料管理
为了避免肥料过剩对土壤及水稻造成的伤害,以及肥料的浪费问题,机插水稻应按比例进行施肥,并在有需要时进行追肥,每次都保持固定的少量的肥料投放。例如:当水稻产生地下及地表植物分枝时,需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肥料的投放,首先是在移栽后的6天左右进行尿素的投入;其次是在移栽后的13天左右再次投入尿素肥料;最后是在秧苗移栽后的20天左右再次少量投入尿素,也就是可以按照秧苗生长状态每次少量的施肥。
四、病虫害的预防及治理
1、除草
机插秧田秧苗小、行距大、前期生长慢。栽后5-7天再用1次除草剂,以确保除草效果。即结合第1次施用分蘖肥,撒施丁苄1.5 kg/hm2[3]。
2、虫害的防治
机插秧主要害虫有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可选用杀虫双、毒死蜱、锐劲特等进行防治。稻飞虱(包括灰飞虱),低龄若虫期可选用扑虱灵;虫口密度大、虫龄较高时,应选用毒死蜱、锐劲特或再加高浓度敌敌畏熏蒸防治。
3、对机插水稻的病害防治
机插秧主要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应搞好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工作。大田生产中,一般选用纹霉清防治纹枯病。三环唑对稻瘟病具有良好预防作用;一旦发现苗瘟、叶瘟,应选用加收比热进行有效地控制。对于稻曲病,应在抽穗前7天使用粉霉灵、粉锈灵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 佘如山,高德明,张文杰,等. 机插水稻各生育阶段水浆管理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2(03).
[2] 程玉生. 水稻机插秧的大田管理[J]. 农技服务,2014(03).
[3] 罗文平,曾晓勇,陈广山,等. 浅谈水稻机插秧苗期及大田管理技术[J]. 科学种养,2016(05).